查詢

治療“類風關”健脾是關鍵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據初步調查,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病率為0.3%,可見於任何年齡,以20~40歲居多。臨床表現為多關節炎,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病情遷延反覆。主要的病理變化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軟骨和軟骨下骨破壞,最終造成關節畸形和強直,功能喪失。該病除突出表現為全身多關節病變以外,關節外其他重要臟器的病變也很常見,其中,胃腸道病變就是最常見的表現,臨床常表現為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反酸燒心、腹痛不適、大便稀溏等。這些病變既與該病的發病規律有關,也與不恰當的治療有關,而且,嚴重的胃腸道病變不但影響治療藥物的應用,也嚴重影響患者的整體狀況和生活質量。
“類風關”的發病機理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為生化之源,脾虛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簡稱“類風關”)發病中起重要作用。①脾氣虧虛運化失常,水代謝障礙,水溼停聚,鬱久成痰,而致痰溼壅盛。②脾氣虧虛生化乏源,引起氣血不足。③脾氣虧虛,衛外不固,易受外邪尤其是溼邪入侵,更傷脾胃。4溼性黏滯,溼邪積聚,日久生瘀,瘀阻經絡使氣血執行不暢而使痰溼兼血瘀。痰瘀互結,阻痺經絡,關節加重瘀血而致關節疼痛、腫脹反覆發作,纏綿難愈或關節周圍出現結節、瘀斑。⑤溼邪常與寒、熱夾雜,寒性凝滯,侵犯經脈,使血行遲緩,甚至凝滯不通;熱邪迴圈入血,煎熬血液使血行塞滯成瘀;氣虛,推動血行無力,則血流不暢,日久成瘀。痰溼日久與瘀血夾雜而致痰瘀互結。所以,健脾和胃是治療“類風關”的關鍵所在。
“類風關”的胃腸道病變顳頜關節病變進食和吞嚥困難,約30%的“類風關”病人經食管壓力測定,證實食管運動功能存在障礙,下2/3食管蠕動減弱,食管末端括約肌功能不全,因而病人常有燒心和反酸症狀。
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通常認為與服用抗炎鎮痛藥物、胃酸分泌紊亂有關。消化性潰瘍好發於60歲以上老年病人,以胃潰瘍居多,潰瘍常發生於胃竇部。與普通型別的消化性潰瘍不同(普通型別以十二指腸潰瘍居多),胃潰瘍好發於胃小彎的胃角處。“類風關”患者的潰瘍病常無規律性上腹痛,不少患者甚至無上腹痛症狀,容易併發出血或穿孔。
缺血性腸炎或腸梗塞“類風關”病情較重者可因血管炎而誘發,可引起小腸運動障礙。病變涉及小腸時,常出現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類風關”也可影響結腸和直腸,從而有大便性狀改變。
胰腺炎和膽囊炎少數“類風關”病人可能發生,肝功能也可能有輕度或中度異常,肝內有輕度脂肪浸潤和纖維組織增生。
健脾法治療“類風關”
健脾祛溼脾與溼的關係十分密切。溼有內外之分,外溼稱為溼邪,與氣候環境有一定關係,也可因飲食生冷等所傷,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溼邪乘而襲之。外溼引起的溼病(包括痺證),脾氣虛弱是其內因。內溼系脾虛本身所生。由於脾不健運,水谷化為精微或輸布津液的功能衰退,津液滯留,溼自內生。
“類風關”病人溼象明顯,因而用健脾的治則來祛溼有重要意義。“類風關”患者經常有全身疲乏、身重、肢體麻木不仁、胸悶、納呆、泛惡、腹脹等症狀,這些都是溼證的表現。即使上述症狀不很顯著,僅有肢體浮腫、關節腫脹,也是溼的表現,也必須健脾以化溼。
健脾益氣脾與免疫功能有著重要聯絡。“脾主運化”、“脾為後天之本”、“脾旺不受邪”,意味著脾能不斷地把水谷精微輸送於周身各部,使器官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能輸送真氣、衛氣、元氣到全身。脾氣虛弱者經常有免疫功能異常表現,動物模型實驗證實,在健脾補氣藥中,黃芪、黨參、靈芝、白朮均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類風關”病人的免疫系統功能存在缺陷,使用現代醫學中的免疫調節藥物雖有一定效果,但可供選擇的藥物過少,費用昂貴,毒副反應大。中醫藥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潛力,如益氣健脾類藥物中的黃芪,已證實能促進機體產生干擾素;黨參、黃芪、白朮、茯苓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興奮網狀內皮系統。有人認為健脾益氣藥物有可能屬於免疫激發型的中藥。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