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匯通派代表醫家的學術思想

匯通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清初西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1890年李鴻章在為《萬國藥方》作序時提出,“倘學者閤中西之說而會其通,以造於至精極微之境,與醫學豈曰小補!”他提出“閤中西之說而會其通”的主張。
西洋醫學在我國廣泛傳播,引起了中醫界的普遍重視。一些中醫界的人士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的思想和學派,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惲鐵樵、張錫鈍等。
1、唐宗海的“折衷歸於一是”
唐氏主要活動於19世紀後半葉,正處國難深重,內外矛盾日益激化,歐風東漸,西學在中國迅速傳播。他力主順乎潮流,成為我國中醫界明確提出“中西醫匯通”口號的第一人。他指出,“西醫亦有所長,中醫豈無所短……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TangZongHaiEsseutials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Shangjiang:YuhaiPublishingHouse,1894.唐宗海:《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清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申江油海山房石印本⑵),其主張(1)“折衷歸於一是”建立盡善盡獎之醫學,(2)中西醫學原理相通,(3)重中輕西,厚古薄今。作為早期中西醫匯通的代表,篳路藍縷之功不可沒。《清朝續文獻通考》中說:“近代醫家,喜新者偏於西,泥古者偏於中,二者未將中外之書融合貫通,折衷至當。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種書,執柯伐柯,取則不遠。”正是當時對唐宗海的評價。
2、朱沛文的“華洋醫學各有是非”
朱沛文(約生於19世紀中期),字少廉,著《華洋髒象約纂》一書(1892),又名《中西臟腑圖象合纂》。他強調學習西醫的解剖知識,以彌補中醫學對人體結構缺乏細緻瞭解的不足,他對匯通中西醫學態度比較慎重,採取“通其可通,存其可異”,“不能強合”。
3、張錫純的“衷中參西”
張錫鈍在充分吸取前人見解的基礎上,不以中西之界橫亙胸中,在立足我國傳統醫學的根基上,“採西人之所長,以補吾人之所短(ZhangXichun.Recordsforinteg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sandWesternMedicine,BeiJing:People'sHealthPublishingHouse,1974,18.張錫純:醫學哀中參西錄,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18⑶)”,確立了“衷中參西”的匯通原則。張錫純警重從臨證治療,特別是藥物治療上來溝通中西醫學。他為中西醫匯通提出了一條新的思路。
4、惲鐵樵的“新中醫”
惲鐵樵具有深厚的舊學根底,廣泛地接觸了中西文化,又通曉英語,這些使他有條件對中西醫學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從事中西醫匯通的探索,提出一些獨特性的見解。他在《傷寒論研究·總論》中強調指出:“居今日而言醫學改革,荀非與西洋醫學相周旋,更無第二途徑。”又說,“中醫而有演進之價值,必能吸收西醫之長,與之化合,以產生新中醫。”他認為:“中西醫之不同,乃由於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兩種學說(YunTieqiaostudyonTreatiseonFebrilediseases.In:SecondvolumeofYao’an’scollectionofMedicalBooks.Page10andpage81.惲鐵樵:《藥庵醫學叢書》第二輯下《傷寒論研究》,10頁,81頁)”。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