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溼阻證
溼阻是指溼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悶滿、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症狀的外感疾病。此病每發於夏季梅雨季節,以江南、沿海及其他氣候潮溼之地較為多見,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此類患者實驗室理化檢查多無異常改變,現代醫學將其歸納在胃腸功能紊亂的範疇。中醫認為溼阻乃溼邪為患,病位於脾胃,以溼邪阻滯中焦、升降失常為主要發病機制。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和發病機制的不同,中醫一般將溼阻分為以下幾型進行辨證治療。
溼困脾胃型:證見肢體睏倦而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納食不香,口中粘淡無味,大便溏,或有形寒,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滑。治宜芳香化溼,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紫蘇、陳皮、白芷、厚朴、半夏、白朮、大腹皮、茯苓、建曲、甘草等。
溼熱中阻型:證見四肢困重,脘痞悶似痛,口中苦而粘膩,渴不欲飲,納呆,小便黃少,大便不爽,或有發熱,汗出而熱不退,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化溼,方用王氏連樸飲加減。藥用黃連、梔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蘆根、滑石、鮮荷葉、薏苡仁、陳皮、建曲、甘草等。
脾虛溼滯型:證見四肢睏乏,脘腹痞悶,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厭食油膩,舌質淡,苔薄膩,或舌質淡胖,脈濡緩。治宜健脾化溼,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黨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木香、砂仁、葛根、藿香、薏苡仁、扁豆、建曲、甘草。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