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中醫治療膽石症併發膽囊炎

1適應症:膽石症併發膽囊炎。
2治療方法:①利膽合劑藥物組成及加減:金錢草30g,茵陳30g,虎杖9g,鬱金9g,蒲公英15g,莪術15g,赤芍9g,烏梅6g,柴胡10g,雞內金10g。急性期肝膽瘀熱者加金銀花10g,黃芩9g;鬱滯明顯者加木香6g,穿山甲9g;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9g,木瓜9g。緩解期證屬肝鬱脾虛者,加青皮9g,白朮10g。溼阻脾胃者,加平胃散;氣虛明顯者加黃芪10g。
②體針的選穴及配穴:日月、陽陵泉、丘墟、太沖、膽囊穴。脅痛嘔吐明顯者加期門;腹脹便秘明顯者加足三里、解溪。針刺手法用瀉法。
3治療結果:我們共觀察40例患者,結果結石排出者17例,總有效率87.5%。
4討論:膽石症併發膽囊炎屬祖國醫學“脅痛”、“積聚”等範疇。根據此病多因恣食肥甘或勞累過度引發,與溼熱、氣滯、血瘀關係密切,我們擬定了利膽合劑,藥選金錢草、茵陳、赤芍、雞內金等起到清熱利溼、散瘀止痛、化石排石之效,甚合本病病機。體針選用日月、陽陵泉、丘墟、太沖等穴,用瀉法針刺,以達“疏通經絡”,促使膽內結石排出的目的,研究證明:針刺丘墟等穴,可使膽管出現規律性收縮,並使其蠕動增強;太沖穴可緩解奧狄氏括約肌痙攣;陽陵泉能增強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故體針配合中藥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