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膽結石膽囊炎應適時佐用溫中藥

膽結石和慢性膽囊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有的患者可僅患膽囊炎,有的患者既有結石又有膽囊炎。由於“炎”字當頭,人們習慣使用消炎、排石的藥,當西藥效果不理想時,患者常會轉服中藥,或者從剛發病就中西藥合用。臨床上常用的中成藥基本上都是“清熱、利溼、排石”等。服用的初始階段,大多效果不錯,如“脅痛消失了”、“食慾改善了”……但繼續服下去時,相當數量的患者出現了上腹脹悶,且夜間加重,惡冷食冷飲,甚至又出現脅脹等症狀,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患者初患膽結石或膽囊炎時是屬於一個“急性”炎症期,但由於該病本身的特點或久服寒涼藥物等原因,病情很容易進入慢性階段,這時候細菌對抗生素不敏感,“消炎利膽”的中成藥效果也不理想。進而出現前述的“中焦虛寒”症候群。根據中醫理論分析,多為陽氣不足陰寒過盛,水溼不能充分運化,則上腹飽脹;夜間陰氣盛,故症狀多在夜間加重;進冷食則助陰氣而脾陽益困,故可出現脅痛。
針對這些病因、症狀,我們採取的治則是“溫陽散寒益氣”,附子理中丸當屬首選。該藥為《傷寒論》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有“溫陽散寒,益氣健脾”的功效。附子為君藥,溫中散寒除脹滿;乾薑為臣藥,增強溫中散寒的力量;人參、白朮為佐藥,前者大補元氣,後者健脾燥溼;炙甘草為使藥,益中氣而和諸藥。五藥相配,中焦之寒得辛熱而去,中焦之溼得甘溫而化,清陽升而濁陰降,運化健而中焦治。
所以建議長期服用“清熱、利膽、排石”藥物的患者,一旦出現上述“虛寒”症象,請適當佐用“附子理中丸”。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