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中醫秋季養生之運動保健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鍊的好時期。但因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專案,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祖國醫學主張秋季多做“靜功”鍛鍊,如六字訣裡默唸呼氣煉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等,道理也就在於此。
在一年四季裡,人不能總是從事運動量大的體育專案,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選擇運動專案。最近德國不倫瑞克的傳染病專家漢斯·e·米勒在同《明星》畫刊記者談話中,談到了體育與免疫系統的關係以及體育鍛煉過度所帶來的危險。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從事體育活動或工作時能量消耗的增加會縮短壽命,因為,例如一隻鷦鷯或鼩鼱在一生中,也就是2至4年中所消耗的能量按重量算相當於一隻鸚鵡、烏龜或鱷魚一生即50至100年中所消耗的能量。一個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會死亡。此外,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米勒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有人曾將動物比作燃燒的蠟燭,發育趙成熟、燃燒越旺,當蠟盡燭滅時,生命就必然結束。生物學家魯布涅爾透過種族比較進行研究,提出能量消耗觀點,他認為,所有哺乳動物在成長結束之後,在其生命持續的過程中,體重的每一公斤,大體需要消耗等量的能,每個哺乳動物的能量平均為191,600卡,把這些能量消耗盡,動物就自然死去。但是,每種動物由於種族不同,其具有的熱能是不相同的。魯布涅爾計算出人的能量為725,800卡,比所有哺乳動物的平均能量多4倍,從這點看,人的生物物質結構較其他動物堅實得多,更富有生命活力。
按照這一理論,這個固定的能量早消耗盡就早死,晚消耗盡就長壽。以老鼠和蝙蝠而言,二者外形和體重相似,但它們的平均壽命差別卻很大,原因是和它們的能量消耗有關。編幅一天大部分時間安息在洞穴中,只有在晚上才出來飛翔幾個小時,一到冬季則完全停止了活動,其代謝率很低,消耗能量很少,壽命較長;而老鼠不分晝夜奔跑;能量消耗大,故壽命短。一般他說,凡屬代謝速度快的動物,壽命就短,而代謝速度慢的動物,壽命就長,對於人也不例外。根據上述觀點,在秋天“養收”的時候,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秋天的運動保健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秋天宜練減肥功。
儘管一年四季皆可減肥,但還是以秋天減肥效果最好。因為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肥胖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夏季,由於天氣炎熱,出汗多,能量的消耗較大,脂肪細胞代謝也較快,因而肥胖程度有所減輕。到了秋天,隨著天氣逐漸轉涼,脂肪細胞開始逐漸積聚,以防止熱量擴散,加之脂肪細胞的組織結構較好,並具有極強的化學活性,在夏季雖然可以萎縮,但一般不會死亡,到了秋天便又會重新活躍起來,如果這時不加以抑制,人體就開始趨於肥胖,但這時也正是我們減肥的最好時節。在運動方面,有以下功法可供選擇。
腰部減肥功
自然站立,雙手叉腰,兩拇指按於兩側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約5厘米)處,意守命門。吸氣、腰向後彎,兩拇指用力下按腎俞穴;呼氣、腰向前彎,兩拇指放鬆,反覆做10次。
自然站立時自然呼吸,意守肚臍。將毛刷放於腰腹需減肥處,左右大幅度扭腰,使毛刷摩擦需減肥部位,左右各20次、再意守命門,把毛刷由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用力刷向長強穴(尾骨端與肛門之間)。下刷時吸氣,還原時呼氣。
坐床墊上,兩膝併攏彎曲,小腿伸長。以兩手和兩腳支撐,使臀部上抬5厘米。意守肚臍、自然呼吸,腰部向右扭,使右膝觸床墊;然後向左扭,使左膝觸床墊。左右各做10次。
仰臥,兩手放於體側,掌心向下,雙腿併攏伸直,意守肚臍。吸氣,兩腿緩緩上抬45度;呼氣;兩腿緩緩放下。做10次。
若能照上法練習三個月,一般可減少腰圍5厘米。訓練時間越長,減肥效果越好。尤其是女性水桶腰者練此功最好。
腹部減肥功
雙手掌從劍突下直推至恥骨聯合上緣,連推12次,然後分別將兩手置於腹部兩側,從左右肋緣下推至骨盆處,連推12次;再用右手掌置於臍周,按順時針在腹部揉壓50次;用左手按同樣方法以逆時針揉壓50次,直至腹部有熱感為度。
坐床墊上,兩腿併攏伸直,使下肢與上體成120度夾角,兩手按於肚臍上,勞宮對肚臍,男子左手在內,女子右手在內,意守肚臍。吸氣後閉氣片刻,然後大吼一聲:“晦!”反覆做10次。
自然呼吸,用毛刷在肝經下肢循行部位(腿內側)由下向上地輕揉螺旋形按摩,意想腹部減肥,反覆做5次。
自然站立,將毛刷先後放在任脈和胃經腹部的循行線上,由上腹向下腹用力刷下,下刷時呼氣,還原時吸氣。
站、坐均可,用毛刷用力在胃經下肢循行部位(腿前外側),由上向下作直線按摩,下擦時呼氣,還原時吸氣,反覆做5次,再以食指點按腳背二三趾縫之間的內庭穴,右左各點5次。
辟穀食氣功
在辟穀的前一天,即減少飲食,並意守胃腸,意想即將開始的辟穀(又稱卻谷、絕谷、斷谷、清腸等,即不吃五穀飯食的意思。但辟穀不等於絕食,辟穀期間,諸如干鮮果品,營養性藥物等仍可隨時享用)能清除胃腸道和全身的毒物。積滯、潔淨身心,使思想處於一種對辟穀食氣的嚮往和欣賞狀態。
在辟穀剛開始的第一日早晨,要首先排完大小便。若無大便,可服少量番瀉葉等中藥輕瀉劑,以使大便排出。
除睡眠外,從第一天起,每兩小時練功15至30分鐘,主要練意守丹田(氣海穴,臍下5厘米處)。如有飢餓感,則以意引氣至胃部,轉圈或作小周天,多能使飢餓感減輕或消除。若是在晴天清晨,則要面向東方採攝日光,或採攝花草樹木清新之氣。
上述功法可連作3~5天,亦可一週或二週辟穀1~2日。在停止辟穀後要逐漸恢復飲食,不可驟然暴食。需注意的是在練功期間,應禁房事,不做太累的工作。
除上述運動方法可減肥外,以減肥為目的的體育鍛煉,應選擇輕鬆的慢跑、散步、游泳、體操及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專案,每次鍛鍊持續時間至少在30分鐘以上,運動強度(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在40%~60%之間為宜。根據運動強度和脈搏數成正比的關係,40~50歲的人運動時,其脈搏控制在100~130次/分為宜;年輕人可適當提高些。如果以主觀感覺評定運動強度時,以運動中不感到氣急、跑步時腳步輕捷、身上微汗、呼吸均勻且能邊跑邊與同伴談話為宜。
二是重陽節時登高。
長期以來,我國有著重陽節登高的傳統。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呢?過去的傳說一般都源於《續齊諧記》一書裡所記載的一個神話,說東漢時代有一個叫費長房的道士。他預測到桓景家裡九月九日有災難,就勸他於該日離家到山上飲菊花酒。那一天桓景家裡的雞犬牛羊全部暴死。至於怎樣死的,原因不詳。但後來在《幼學瓊林》一書裡,就有“重陽登高,效桓景之避災”的說法。
這些傳說其實查無實據,不足置信,一些研究民間風俗的學者認為,重陽登高,其實是古人在豐收以後,趁秋高氣爽,外出郊遊;對“登高”一說也另有解釋,即高者並不一定是高山,也可以是高臺。
秋日旅遊,或“憑高舒嘯”,或“臨水賦詩”,或“登樓詠月”,這種“蕭騷野趣,爽朗襟期,較之他時,似更閒雅”。楊噗庵亦有詩云:“秋山紅葉正飄飄,迎面霜風鼓熱潮。老馬前驅寧戀棧,羊腸小道樂逍遙。”
秋高氣爽,山巔之間披紅掛綠,景色十分宜人。利用這個大好時光,與親朋為伴,登山暢遊,既有雅趣,又可健身,且盡情飽覽名山秀水、觀賞大自然的綺麗景色,無疑也是一種樂趣。登山旅遊儘管好處很多,但應注意衛生保健,否則事與願違,具體措施是:
登山前應先查體。
在登山前最好做一次全面身體檢查,尤其是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瞭解自身健康狀況。若有嚴重高血壓、心臟病、肺結核、神經病的人不要登山,以免發生意外;
先了解好遊覽路線,計劃好休息和進餐地點,最好有熟悉道路的人帶領,防止盲目地在山中亂闖,造成既多走了路,又浪費了時間。
對山上的氣候特點應有所瞭解,爭取在登山前一天得到準確可靠的天氣預報。帶好必需的衣物以備早晚禦寒,防止感冒。登山以布底鞋、膠底鞋為宜。
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溼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釦,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進餐時應在背風處,先休息一會再進飲食。
登山時思想要沉著,動作要緩慢,尤其是老年人和體弱的人更要注意這一點。每走半小時,最好休息10分鐘,避免過度疲勞。
旅遊登山,不是為了競爭,只是為了遊樂。旅遊攀登,要不計速度,只求逍遙。或沿石階扶梯,或尋林蔭小道,緩緩而行,觀風景,覽古蹟,邊遊邊談,妙趣橫生。
要儘量少帶行李,輕裝前進;對於老年人來說,應帶手杖,這樣既省體力,又有利於安全。行路要穩,時刻留神腳下。在爬山時要注意力集中,並注意腳下石頭是否活動,以免蹬翻踏空。在陡坡行走時,最好採取“之”字型路線攀登,這樣可減低坡度。山中遇到雷雨,不要到山頂、高樹下躲避,以防雷擊傷人,也不要在山溝低窪處,以防山洪傷人。最好在山腰洞穴中避雨。
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否則會使膝蓋和腿部肌肉感受過重的張力,而使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
在登山時,還要時時預防急性腰腿扭傷,因此,在每次休息時,都要按摩腰腿部肌肉,防止肌肉僵硬。按摩方法很簡單,即用兩手輕輕按揉或捏拉腰背部、大腿及小腿的各處肌肉。
登山旅遊保健的要點主要是以上10條,若能切實做到,將保證人們愉快,安全地登山。
重陽時節不僅登高山可健身,即使是登高臺,或有意識地登樓梯亦可健身。前蘇聯一位專家指出:“為了增強體質和防止衰弱,現代人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裝置來進行身體鍛鍊,以便消耗多餘的體重,然而對那些體力活動較少的人來說,完全可以用一般的樓梯來做鍛鍊的工具,在相對適中的速度下登樓梯,一般來說每分鐘要消耗約15千卡的熱量,就等於一個人在平地上肩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