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中醫秋季養生之防病保健

秋季在防病保健方面,人們一定不要掉以輕心,原因是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便會患病。
秋季的氣候,以秋分節氣為分野。初入秋令,天氣仍然很熱,所以有“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說。但是,“立秋早晚涼”,這時雖然中午炎熱,早晚氣溫已明顯下降,一日中溫差較大,人們晚間能夠安寐。秋分以後的深秋,才是典型的秋涼時節,秋風送爽,雲淡天高,氣候乾燥。若到了晚秋,則秋霜降臨,氣候已經轉冷。
由上可知,秋天是氣溫多變的季節,熱、燥、寒氣候皆有,在我國一些地區還以溼為主,如四川盆地。因此,在秋天一定要高度重視防病保健,具體他說,要注意對下列疾病的預防:
(1)瘧疾病的防治。
民間有歌謠:“八月穀子黃,擺子要上床,十有九人病,無人送藥湯”,這裡充分反映了過去瘧疾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性。
瘧疾,老百姓又叫做“冷熱病”、“打擺子”,此為夏秋之季最常見的傳染病。即使是現在,世界上每年仍有2~3億人得瘧疾病,每年因為得瘧疾病而死亡的病人竟高達300萬左右,可見,在秋天要重視對瘧疾的防治。
引起瘧疾的病原體是瘧原蟲,由蚊子傳播,瘧原蟲是一種很小的寄生蟲,主要寄生於人體的肝細胞和紅血球中,以血紅蛋白為營養,當蚊子咬人吸血時,把瘧原蟲帶入人體血液,引起傳播流行。
瘧疾根據發作週期可分為間日症、惡性症和三間瘧三種。得了瘧疾以後最主要的症狀是發冷,並且發抖得很厲害,這在醫學上叫做寒戰,大約持續幾分鐘左右就開始發高燒了,熱度可以高達40℃,大約經過了3~4小時以後就出大汗,體溫逐漸下降到正常。除了發冷、發燒以外,病人常常感到無力、疲乏、不想吃東西,頭暈、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時可出現抽風。重症瘧疾病人,可見昏迷、譫語、脖硬、危及生命。
患了瘧疾,應及時治療,常用藥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殺滅血液中的瘧原蟲,伯喹能殺滅肝臟中的瘧原蟲和血中配子體。服用方法是二藥合用,連服8天。為了防止復發,第二年春天,還須進行休止期治療,以達到根治。此外,亦可以用藥物來預防瘧疾。目前常用來預防瘧疾的藥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藥一次就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經常服用。中藥預防在這方面也大有作用,如常山、鴉膽子、青蒿等均有很好的預防瘧疾作用,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除了藥物預防外,關鍵是要做好防蚊、滅蚊。應清除垃圾、雜草、填平汙水坑;宿舍要掛好門簾、窗紗、晚上睡覺時放下蚊帳;可噴灑ddv、滅蚊靈,也可點蚊香、滅蚊片及艾蒿等。若適當口服些維生素b1片,也能收到防治的良好效果。個人防護亦很重要,在傍晚時開始穿長袖衣褲,裸露部分塗敷驅避劑,睡覺時應注意避免身體緊貼蚊帳。
由於瘧疾的傳染來源主要是患瘧疾的病人和帶蟲的人,故要積極治療瘧疾病人和帶蟲的人。尤其是帶蟲的人,這種人因為沒有症狀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往往在普查中才能發現,但是他們在傳播瘧疾方面卻能起很大作用。
(2)支氣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的發作,多半是季節性的,每年夏未秋初開始發作,仲秋季節發展到高峰,寒冬臘月減緩。哮喘屬於過敏性疾病,秋天氣候由熱轉涼、哮喘患者適應不了這種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黴菌、冷空氣等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
哮喘,民間又俗稱“吼包”,是一種反覆發作難治的慢性疾病,所以人們又叫它為“老吼包”。此病各種年齡。不同性別都可患,平均患病率約2%,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得了哮喘以後容易反覆發作。
在病人哮喘發作前常有先兆症狀,如反覆咳嗽、胸悶、鼻癢、連續噴嚏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迅速出現喘息。因為痰粘稠,不易咳出、往往使患者被迫坐起。嚴重者可出現嘴唇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頭昏、心跳等症狀。發作時間從幾分鐘到數天不等。
支氣管哮喘病的主要治療措施是:
在剛出現早期感冒症狀時,應多飲茶水、亦可用野菊花、桑葉各10克,開水浸泡代茶飲:或服中成藥銀黃片,清熱消炎片;
在有哮喘先兆時,可選用非那更片,每次12.5毫克,每日2~3次;撲爾敏片,每次2~4毫克,每日2~3次;
最常用的平喘藥是氨茶鹼每次0.1~0.2克口服,每日1~3次。“異丙荃腎上腺素0.25%~0.5%濃度的氣霧劑噴吸,平喘效果迅速;若哮喘中度發作,病人己不能平臥,必須注射藥物以達到止喘目的,同時還要注意消炎,祛痰。
由於哮喘是一種容易發作的慢性病,因此病人在緩解期要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首先要避開過敏源:常見的過敏源有風媒花粉(枸樹、蓖麻、蒿草等)、黴菌孢子、屋塵、蟎、某些生產性粉塵(如棉塵、蠶蛾的粉塵、山藥粉,某些洗滌劑及某些化工廠的刺激氣體、藥品)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對什麼過敏,就應儘量避而遠之。若個別對空氣中粉塵過敏的,就需集體動手,綠化環境,淨化空氣。
其次要暑天治療: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上海第一醫學院等單位發現,緩解期經用溫補腎陽的右歸丸為主方進行治療,預發季節性復發之有效率高達90.8%;若再配合補肺湯或玉屏風散以肺腎雙補,其效更佳。
第三應怡情悅性:許多臨床資料表明,由於情緒因素而誘發哮喘者,約佔30%~70%。情緒誘因包括過度緊張、焦慮,尤其是憂慮、委屈和氣惱等,雖然不是哮喘的原發病因,卻可影響發作的次數和病情,因而哮喘患者必須作到怡情悅性,襟懷坦蕩,避免情志刺激,以免復發。
第四,要重視飲食調養:應多吃蘿蔔,白蘿蔔湖蘿蔔均可。白蘿蔔可消痰化氣、而哮喘病人平時痰多氣壅;胡蘿個富含維生素a,可增強抵抗力,防止因感冒誘發哮喘。若一些哮喘病人察覺自己是吃了某種食物(如蝦、蟹)誘發哮喘,或加重了病情,則一定要嚴禁這些食物。
第五,應避免勞累:因為過度勞累,會消耗正氣,損傷臟腑,造成抵抗力低下,而成為哮喘發作的誘因。
(3)便秘的防治。
之所以強調在秋天要重視防治便秘,這是因為秋天氣候乾燥,而燥傷津液,腸道乾澀,從而易引起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糞質堅燥、欲便不得、艱澀不暢的病證。它並非大病,若治療得當或生活調攝適宜,一般容易痊癒。但若治療不當,濫用瀉藥,雖可取效於一時,久則反加重病情。便秘重者,可引起腹疼納呆、噁心嘔吐、煩躁失眠;並易引起痔瘡、肛裂、便血等病;由於排便困難而過度努掙,尚可誘發疵氣,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及冠心病的患者,甚至有誘發腦溢血、心肌梗塞的危險。因此,一定不要忽略了便秘的治療和預防。
治療:當針對形成便秘的原因對症治療。若是熱結津虧型,症見小便黃、口臭、苔黃、脈弦滑,治宜清熱滋陰,藥用生地12克、女貞子10克、火麻仁10克、金櫻子10克;若是血虛腸燥型,症見頭暈心悸、唇舌淡、脈細,藥用生地12克、當歸9克、火麻仁10克、桃仁10克、柏子仁10克;若是氣滯不行型,症見暖氣頻頻、欲便不得、腹中脹滿、脈弦者,藥用沉香9克、木香10克、檳榔9克、枳實6克、火麻仁9克;若為濁陰凝結型,症見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脈沉遲無力,藥用半夏、桂枝、肉蓯蓉、鎖陽各10克。除方藥外,一些中成藥亦可採用,如潤腸丸、麻仁滋脾丸、清寧丸、更衣丸等。
預防:首先要飲食有節,因為飲食不節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食物品種選擇不當。一般說來,蔬菜、水果及含油脂多的食物,多能潤腸通便,可適當多用;而辛辣乾澀之品,多能加重便秘,則應少用。
其次應注意精神起居:因為精神刺激常可引起氣機鬱滯,這樣就能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使腑氣不通,導致便秘加重。因此,便秘病人應避免過度的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暢。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使直腸的排便運動產生條件反射而按時大便。
(4)小兒秋季腹瀉的防治。
進入秋季時,有些嬰幼兒容易發生吐瀉,這些孩子進食即吐,每天還排5~10餘次的稀便,好似蛋花湯樣,孩子明顯消瘦,這種病是典型的季節病,醫生們稱為“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是一種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嬰幼兒腹瀉,不但在我國各地均有流行,而且遍及世界各大洲,是一種世界性疾病。
本病發病猛烈,除應及時送到醫院診治外,重要的是做好護理,因為合理的家庭護理對儘快恢復孩子的健康也有很大關係。在飲食方面,要保證孩子的進食進水量,原則是孩子排多少要進入多少。要注意嬰幼兒腹部保暖,因秋季氣候漸涼,孩子腹部容易受寒,腹瀉病兒的腸蠕動本已加快,腹部若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腹瀉不僅不會停止,而且還會加重。
預防“秋季腹瀉”,關鍵在於把好“病從口入”關,不給小孩喝生水,堅持飯前便後用流水洗手,講究哺乳衛生。對嬰幼兒來說,應積極提倡母乳餵養,因為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營養品,它含有很多免疫抗體以及殺菌物質和幫助消化的酶、嬰兒不易得感染性腹瀉,而且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若一旦發現病人,一定要早期隔離,早期治療,防止擴大傳染。
(5)秋季要重視脫髮的防治。
之所以要強調在秋季防止脫髮,原因是秋天氣候乾燥,人們若保養不當,易傷肺氣。按祖國醫學理論,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衛外不足、毛髮不固。故金秋時節,脫髮相對增多,這時如果不注意保養,或盲目用藥,將會使脫髮加重。
引起脫髮不外乎先天遺傳的因素與後天的因素。後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儘可能糾正一些不良的習慣以預防脫髮:
一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緊張,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時間。用腦過度和長期失眠者,容易過早脫髮;
二要少食油膩、辛辣等帶有刺激性的食品,如咖啡、煙、酒等。避免服藥過量及服食有毒物質;
三應注意對頭髮的護理,每隔3~5天洗髮一次,使頭髮常處於清潔的環境中,少用熱水及鹼性肥皂洗滌,也少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