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寺院菜”健康清新

我國民間早在先秦時就有素食風俗。佛教傳入我國,漢族僧侶“持齋吃素”,寺院素食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飲食生活中別樹一幟,推動了民間的素食風俗。
梁武帝時,南京建業寺有一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捲、燙青芽、燒春菇和白蓮湯,製作精美,是佛門弟子的美食。五祖寺的春捲是採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乾、豆豉汁、麵筋泡和各種調料,外用青菜葉或油皮包好煎成的。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許多菜餚,以葷託素,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點相近。寺院齋廚可以用白蘿蔔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製成“豬肉”,可以用豆製品、山藥泥烹製出“油炸魚”,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製成“鴿蛋”,用胡蘿蔔加土豆仿製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滿足了人們飲食情趣上的需要。
寺院素菜中的一道名菜“羅漢齋”,是用十八種原料做成的,喻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羅漢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鮮磨菇、草菇、髮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蔔、川竹筍、冬筍、竹筍尖、油麵筋、黑木耳、金針菜加調料做成的,外形豐肥,口味清鮮,可以與雞鴨魚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麵筋)等均屬素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質感都可亂真。
寺院素菜在民間很受歡迎。明清時江蘇人喜吃的什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寧寺文思和尚最早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稱讚的醋漬蘿蔔和醃大頭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過粥菜。寺院的素什錦早已成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