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關於瑜伽的流派

公元前二世紀,帕坦加利(Patanjali缽顛闍梨)總結各門瑜伽修行功夫而著《瑜伽經》(YogaSutra)[注1],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個修持方面:(1)禁制(持戒)、(2)勸制(精進)、(3)坐法、(4)調息(呼吸)、(5)制感、(6)執持(專注)、(7)禪定(入靜)、(8)三摩地。
二千多年前流傳至今,一向被奉為圭臬的《瑜伽經》向我們啟示,瑜伽是身心靈的全方位修行,要用不同方法全面地配合來達成解脫的。前人領悟到,很多功課有助修行,例如適當的飲食、戒律、行善(karma)、調理脊骨的運動(調身)、注意呼吸(調息),甚至誦唸經文(mantra)、向上天虔敬(bhakti)、增加知識(Jnana)、喚醒靈量(kundalini)等等都大有裨益。
不過,若帕坦加利在天有靈,見到後人把這些修行功夫分崩離析地柝開,各自成派,而且死板的教條主義,一定搖頭嘆息。他一再強調禪定(dyana),入靜的重要,卻很少在“調身”方面落墨。很明顯,即使用軟骨功來調理脊柱,從而調理不同的能量中心(三脈七輪),也應經過診斷和處方,一個動作只對應一個問題。可惜今人不單把這種運動型瑜伽(正名為HathaYoga哈達/訶陀瑜伽,亦稱日月瑜伽)視為瑜伽一切,還不經診斷便一攬子練習所有體位(Asana式子),實已偏離正軌。有如一口氣把藥櫃裡的藥一個接一個吞下肚。還有什麼減肥瑜伽,美容瑜伽等標題出現,可謂離題萬丈。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