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5月27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

在123年前的今天,1897年5月27日(農曆1897年4月26日),中國通商銀行成立,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簡稱通商銀行。系督辦全國鐵路事務大臣盛宣懷奏準清廷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1897年5月27日由盛宣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這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也是上海最早開設的華資銀行。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國家紛紛在中國設立銀行,而中國也需要有自己的銀行來調劑資金。1896年11月,盛宣懷向清廷建議:“鑄銀幣、開銀行兩端,實為商務之權輿。”“要振興實業,非改革那些資本小、範圍狹的金融機構、錢莊、票號、銀號不可。”12月7日,清帝正式批准盛宣懷“招商集股,合力興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成立之初,資本額為白銀500萬兩,分作5萬股,每股100兩,先收股本250萬兩,各總董認招華股100萬兩。此外,國家授予該行發行銀元、銀兩兩種鈔票的特權,以為民用,使為整理幣制之樞紐,至此國中始見本國紙幣與外商銀行之紙幣分庭抗禮,金融大權不復為外商銀行所把持。除發鈔外,中國通商銀行還代收庫銀,全國各大行省均先後設立分行,有北京、天津、保定、煙臺、漢口、重慶、長沙、廣州、汕頭、香港、福州、九江、常德、鎮江、揚州、蘇州、寧波等處,業務極一時之盛。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京行首遭焚燬,天津分行亦隨之收束,業務漸告不振。到1905年只剩下北京、漢口兩個分行和煙臺一個支行了。而在中國通商銀行早期的發展歷程中,1903年發生的“假幣案”曾轟動上海灘。1903年2月4日,有一個錢莊夥計拿著鈔票前往中國通商銀行兌現現銀,經查驗,其中幾張10元券是假鈔。一天後,銀行方面又驗出假鈔,這回不僅有十元的假鈔,甚至還有5元的假鈔。訊息一傳十、十傳百,藏有中國通商銀行的鈔票者十分恐慌,他們紛紛將中國通商銀行鈔票拿到銀行兌換。遠在北京的通商銀行創始人盛宣懷得知訊息後,馬上吩咐上海方面一定要千方百計渡過難關,對客戶要隨到隨兌,同時要抓緊破獲製假嫌犯,嚴懲不貸。為了應付擠兌風波,中國通商銀行破例在週末也照常營業。結果短短數天時間,中國通商銀行回籠的假鈔竟達30萬元。不久,有一日本人持中國通商銀行的鈔票前往滙豐銀行兌現,結果發現他所有的4000元鈔票全部是假鈔,就派人暗地裡跟蹤這個日本人回家,記錄下住址後,報告租界巡捕房,巡捕房立即派人將其逮捕審訊。據這個日本人供認,他的名字叫井義之助,在上海開一家貿易公司,他與日本浪人山下忠太郎、關野源之助等人密謀後,在日本大阪郊區的一處民房裡秘密仿製中國通商銀行的鈔票,有10元和5元兩種,共計30萬元。假鈔印好後,從日本九州分批偷運來上海,再由他透過上海的日本商社等途徑流散到外面。經中國駐日使館交涉,日本警察衝擊了這些嫌犯的住地,並將他們一一抓獲,所有機器、假鈔全部予以銷燬。由日本人密謀策劃的近代上海最早一起假幣案終於水落石出。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通商銀行的官僚資本部分作為公股,改造成為公私合營銀行之一。1951年5月,同新華、四明、中國實業、建業等四行在金融業內首先組成聯合總管理處。1952年12月,和上海其他59傢俬營銀行、錢莊和信託公司一起組成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成為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的組成部分。中國通商銀行大樓(1906年)中國通商銀行是上海最早的華資銀行。外灘6號原是一家拍賣行,三層樓殖民地式建築。1906年,通商銀行大樓由瑪禮遜洋行的格蘭頓設計,建築風格為仿哥特式市政廳式樣,頂部有一排尖頂。大樓第四層有五個尖頂層面,原先還有十字架。第三、四層有小尖塔。大樓第四層是尖券形的窗戶,一、二層是典型哥特風格的花窗欞窗戶。裝飾上具有歐洲宗教建築色彩,青紅磚鑲砌,眾多細長柱子鉤勒牆面。民國初期,該行易英文名為“CommercialBankofChina”,成為純粹的商業銀行。1936年,該行正式改組為“官商合辦”銀行。此後,該行為國民政府所控制,與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國貨銀行合稱為“小四行”。中國通商銀行紙幣建國後,人民政府接收該行的官僚資本部分,改造為公私合營銀行之一。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又名元芳大樓。現今為香港僑福國際企業有限公司所在地。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此照是銀行大樓失火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