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二期竣工,開始蓄水
2003年6月1日(農曆2003年5月2日),三峽工程二期竣工,開始蓄水。三峽工程即三峽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又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的三鬥坪鎮,俯瞰三峽水電站並和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專案。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機組裝置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它們在簽訂供貨協議時,都已承諾將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給中國國內的電機制造企業。三峽水電站的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和管理,預計共安裝15回50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連線至各區域電網。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600多公里,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臺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長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壩體可抵禦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洩流量可達每秒鐘10萬立方米。整個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約2800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9.3萬噸。水庫全長600餘千米,水面平均寬度1.1千米,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調節能力為季調節型。三峽水電站的機組佈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臺,右岸12臺,地下6臺,另外還有2臺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遠遠超過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三峽工程預測的靜態總投資大約為900億元人民幣(1993年5月末價格),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估計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即電費附加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