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月19日發生的大事件

鄧小平的大頭像首次出現在《時代》週刊的封面

在44年前的今天,1976年1月19日(農曆1975年12月19日),鄧小平的大頭像首次出現在《時代》週刊的封面。《時代》是美國影響最大的新聞類週刊,有世界“史庫”之稱,覆蓋面遍佈全世界。自1923年3月3日創刊以來,《時代》就對報道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它的主要創辦者、老闆亨利·盧斯是美國在華傳教士的後代,在山東出生並長大。在執掌《時代》的數十年間,他與中國的這一歷史淵源和其傳教士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刊物對中國的關注,這一特點也延續至今。截至2002年,《時代》封面上與中國有關的人物和事件,大約有60次。從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為止,鄧小平共有8次成為《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分別是:1976年1月19日、1978年12月25日、1979年1月1日、1979年2月5日、1983年9月26日、1985年9月23日、1986年1月6日和1997年3月3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兩次被評為該刊的“年度風雲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其中1986年1月6日的《時代》週刊用了25頁的篇幅介紹他。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3月3日出版的《時代》週刊在《告讀者信》中稱,能夠兩次當選該刊“年度風雲人物”的,只有丘吉爾、艾森豪威爾等少數幾位世界領導人。初次上《時代》,美國人對鄧小平心裡沒底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中國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全世界也對中國的前途問題強烈關注。1月19日,鄧小平的大頭像首次出現在《時代》週刊的封面上,但色調極為暗淡、陰鬱。封面左下角註明:“周恩來的繼承人:鄧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標題則是:《中國:朋友還是敵人?》這種暗淡、陰鬱、疑慮的格調,不僅反映了觀察者當時眼中的中國,而且也揭示了美國以及美國人的集體心理狀態。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開始和解。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代表著中國內部務實的溫和力量,願意同美國發展關係。周恩來去世,中美的戰略和解是否會由此斷送?美國人感到焦慮。據說,基辛格早期訪華時見過鄧小平,稱之為一個“令人討厭的小個子”。這話他到1976年就不認賬了。1997年鄧小平去世,記者再追問他此話,他乾脆說:“這不是真的,他是我所遇到的一個偉大的世界領袖。”基辛格態度的轉變,說明瞭美國人對鄧小平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溫文爾雅、充滿了儒者的魅力,這也是美國人心目中社會主義國家務實、靈活、理性的溫和派領導人的理想形象。鄧小平則完全不同。他從來是直來直去,甚至咄咄逼人。所以,初次與鄧見面,對於習慣於和周恩來打交道的基辛格等人,心裡感到不舒服和看錯人是不難理解的。不過,美國人很快發現,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講話一針見血、斬釘截鐵、從來不兜圈子的鄧小平其實更好打交道。美國人對鄧小平不僅尊重,而且喜歡,甚至著迷,因為鄧小平更能夠清楚地展示中美合作的潛力。在美國人看來,他幹練、執著、厲害,能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他想要什麼,並準備為此付出什麼代價。雖然1976年初對於誰將主持未來的中國還不清楚,但《時代》週刊卻看好鄧小平,將他作為了封面人物。果然,1978年,復出後的鄧小平明確地告訴美國人,他準備和美國打交道,於是中美迅速實現了關係正常化。1978年12月25日,鄧小平的頭像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同時出現在《時代》週刊的封面上,上面寫著:與中國打交道,與以色列免談。顯然這時美國已開始信任並欣賞這個新領導者了。“紅色魔鬼頭子”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鄧小平被《時代》週刊評為1978年“年度風雲人物”。1978年7月5日,中美建交談判開始。由於雙方立場尚有相當距離,談判進行得非常艱苦。為促使美國儘快下最後決心,鄧小平抓住時機,於11月29日在會見日本友人時發出訊號:“訪日是我多年的願望,不過,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到華盛頓去……完成了中美關係正常化這件事,我就可以去見馬克思了。”12月初,鑑於美方在提出的中美建交公報草案中,立場有較大調整,鄧小平決定接見美方談判代表伍德科克。這一訊息傳到美國,卡特總統立刻意識到這是一次重要的接見,“已經到了對與中國建交作出最終決策的時候了”。大喜之餘,卡特鄭重地邀請鄧小平於1979年1月訪美。1978年12月16日(美國時間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1979年1月1日,鄧小平的頭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時代》週刊封面上。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不過,這次顯然更具有衝擊力,因為他被評為“年度風雲人物”。鄧小平被評為《時代》週刊1978年的“年度風雲人物”,不僅因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啟動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時代》週刊事後承認,那年的評選,鄧小平並不是熱門候選人。因為他剛剛復出,中國經濟一片凋敝,中國在世界中還微不足道。但就是在這種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時代》週刊為鄧小平大膽進行經濟改革和主政後的務實而大膽的風格投上了讚賞的一票。隨後,剛過了一個月,2月5日,鄧小平的頭像再次出現在《時代》週刊封面上,題目是《鄧來了》。鄧小平訪美,掀起了美國全國性的“中國熱”。200多名新聞記者樂此不疲,跟蹤採訪和報道了鄧小平的活動。陪同鄧小平參觀的美國參議員亨利·傑克遜指著那本封面有鄧小平像的《時代》週刊,笑著說:“那個時候,認為你是紅色魔鬼頭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將你評為《時代》週刊的新聞人物呵。”《時代》告訴世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經濟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198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根據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相繼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興辦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劃定一定的區域範圍,實行特殊的政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樹立了一個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1983和1985年,《時代》週刊又在封面刊出了鄧小平的頭像,尤其是1985年9月23日,《時代》週刊雖然對中國政治有明顯歪曲,但還是告訴世界,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對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所取得的經濟成果給予了肯定和讚賞。《時代》編輯部的爭論1986年1月6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現在美國《時代》週刊該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為《時代》週刊評出的1985年“年度風雲人物”。這是《時代》週刊第二次把他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當然,作出這種決定需要很大的勇氣。美國《時代》週刊1985年“年度風雲人物”的遴選於11月間就開始了。最先被提出來的人物有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南非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黑人主教圖圖,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以及美國總統里根。但在《時代》週刊高階編輯會議的討論中,這些人物都沒有得到普遍支援。這時,鄧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來。正巧,《時代》週刊首席駐外記者鄧肯剛從北京回來,編輯會議於是請他發表意見。鄧肯談了四個方面的看法,大力舉薦鄧小平:1。鄧小平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深得人心,世界1/4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2。世界1/4人口生活的改善,有助於保持世界局勢的平穩。3。中國經濟政策的徹底轉變,如果確實有效,將意味著對蘇聯模式的共產主義提出了另一種選擇。4。這個轉變,無論在正面還是反面,都將影響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鄧肯所舉的事實和在事實基礎上的推理,一下子就說服了猶豫不決的高階編輯們。他們透過投票,選擇鄧小平為1985年的“年度風雲人物”。高階編輯們投票的結果只是提名,最後一關還要得到《時代》週刊的總編輯亨利·格倫沃德的首肯。格倫沃德又問了高階編輯們幾個問題。他問:鄧小平的政策會不會失敗?得到的回答是:中國人民支援他,高低潮也許會出現,但是回到“文革”時代卻不可能。他又問:人民的支援有什麼徵象?回答是:中國農村新房屋的建造是人民生活改善的明證之一。格倫沃德本人曾率《時代》週刊代表團在1985年10月訪問北京,見過鄧小平。鄧小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就用鄧小平吧。”格倫沃德最後下了決心。鄧小平再度當選《時代》週刊1985年度“年度風雲人物”時,中國的發展已經取得明顯成績。農村改革已經獲得成功,城市國有企業的改革正在開始,現代化的工廠、建築拔地而起,市場上商品琳琅滿目。“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語錄,被摘登在《時代》週刊上。鄧小平把中國變成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1997年3月3日的《時代》週刊刊登了鄧小平逝世的特別報道。1997年3月3日,鄧小平頭像第八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這位東方巨人的歷史在《時代》週刊的記錄裡經歷了“懷疑—認同—敬佩—期盼”的過程。美國人在緬懷這位巨人的離去時,也對未來的中國投注了另一份期盼,一如當年鄧小平剛剛上臺時的期盼一樣。《時代》寫下這樣一個標題:《下一個中國:鄧的繼任者能否把中國變成一個為世界所接受或喜歡的超級大國?》鄧小平去世時,冷戰早已結束。中美之間戰略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雙方利益衝突加劇。但是,這一切沒有改變美國人對鄧小平的敬意,因為人們意識到,這位故去的老人,已經把中國帶進了世界。中國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正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說:鄧小平是“世界舞臺上的傑出人物”,“中國今天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鄧先生決定使他的國家對外部世界開放。他推動實行了中國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改革計劃,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並使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實現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