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7月11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地質學家許傑逝世

在31年前的今天,1989年7月11日(農曆1989年6月9日),中國地質學家許傑逝世。中國地質學家許傑許傑字興吾。1901年1月29日出生在安徽廣德誓節渡鎮的一個農民家庭。祖籍是河南羅山,由於家庭貧困,祖父攜帶一家老小來到皖南開荒定居。在1989年7月11日逝世於北京。他是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最早對於筆石的構造、系統分類、演化、生態及含筆石地層的劃分對比進行全面研究,是中國筆石古生物學與生物地層學的重要奠基人。許傑畢業那年是1919年,正逢“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訊息傳到南方,也給縣城中學生們帶來了生氣。反帝愛國的思潮在進步青年學生中廣為流傳。“興辦實業”、“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在某些學生中萌芽。許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毅然北上,去報考“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京大學。在入學註冊時,聽說學地質能辦實業,他就毫不猶豫地決定攻讀地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透過2年預科和4年本科的大學生活,在李四光等名師教導下,獲得了比較紮實的地質學知識,為今後的地質科研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學習勤奮,多次得到老師的讚揚。在校期間,他就在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會刊上發表了題為《地形形成之時期》的處女作。他還積極參加課外學術活動,並加入了中國地質學會。許傑首先對中國南方筆石動物群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對含筆石地層進行了劃分和對比,命名了若干古生代早期的地層;隨後,他從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從研究筆石體的內部細微結構入手,探討了筆石的演化過程及其分類;他研究了不同筆石群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進而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探索筆石群的發育、演化和遷移等問題。他在研究對比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含筆石地層分佈的基礎上,提出了地球上筆石發源中心的問題。這些重要論斷對研究全球古生代地層及其劃分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許傑在從事地質事業的60多年中,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黨和人民也給了他崇高的榮譽。194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他被派往北京,出席了全國科學會議的籌備會議。1954年9月起,他連續被當選為第1—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從1978年3月起,被選為第5、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起任中國民主同盟第2—5屆中央常務委員。1955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58年起,他當選為第1屆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2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86年6月被授予榮譽委員稱號。1957年起,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代理事長。1984年1月被授予第33屆理事會名譽理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