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39億票據詐騙案
2016年1月22日(農曆2015年12月13日),農行“39億票據變報紙”案真相曝光。中國農業銀行一樁銀行大案,讓“票據江湖”的灰色食物鏈成為輿論焦點。農業銀行(601288.SH)2016年1月22日釋出公告稱,該行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經核查,涉及風險金額為39.15億元。據媒體報道,這一票據包內出現部分票據被報紙替代的怪事,而且票據進出未建立臺賬。目前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其中不僅涉及農行的內控問題,還牽涉到眾多銀行。票據市場的積弊已久,資金被從銀行套出,最終進入股市等高回報領域,正是票據掮客的拿手好戲。若不是去年的股市巨震引發“退潮”,那些“裸泳”的人可能還不會這麼快被人看穿。農業銀行(601288.SH)2016年1月22日釋出公告稱農行39億票據案是怎麼回事此次的農行北分39億票據案中,錢被透過非法手段套出,並投向股市。當時正值股市進入“瘋牛階段”,以配資為主的民間遊資極其活躍。然而,隨著監管的收緊,場外配資業務的整頓,市場走勢掉頭向下,配資賬戶紛紛爆倉。農行北分此次39億資金中就很大部分進入了股市,如今恐怕多數難以收回。讀者可以透過上圖瞭解農行北分該次事件的具體情況,該事件就是一種典型的“一票多嫁”的案例。什麼是票據如果想要更清晰的瞭解農行這次事件的具體情況,就要先了解票據這類資產。票據可以分為銀行承兌匯票(銀票)和商業承兌匯票(商票)兩種,舉了個例子,甲乙兩家企業,甲賣價值500萬元的大米給乙公司,乙公司正好手裡資金緊張,就跑去找銀行貸款,銀行年底也缺錢,不願意貸款給乙公司,就跟乙公司說這麼著,我給你開張承諾書,我保證6個月之後肯定會付款,你把這個承諾書給甲公司。甲公司拿到銀行的承諾書自然放心了,這個承諾書就是銀票。商票與銀票類似,只是承諾的主體由銀行換成了大型國企、上市公司,但是大家還是更願意相信銀行,認為銀行背靠國家不會倒閉,所以目前商票在國內的市場中的佔比不大。當然,上面講的例子是理想中票據的用處,現實中票據可不是這麼玩的。首先要解釋一下銀行為什麼不願意貸款給乙企業,真實的原因是因為銀行存貸比(銀行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率,75%為政策紅線)的限制,迫使銀行需要降低存貸比。接著上面的例子說,如果銀行為乙公司提供500萬的貸款,貸款端白白少了500萬的額度,不划算。如果給乙企業開500萬元的銀票(50%透過擔保物擔保,另外50%透過保證金擔保),那就變成了,銀行獲得了乙公司250萬元的存款,降低了存貸比。同時由於銀票在銀行裡屬於表外業務,不受存貸比限制,銀行當然樂意,尤其是在其資金緊張的時候。乙公司可就悲催了,本來資金就不充足,還要給銀行交上250萬元的存款,才能拿到500萬元的票據。逼的企業只能先透過民間借貸借錢(利息較高),將借來的錢存入銀行獲取銀票,然後透過票據中介(掮客)貼現,因而催生了龐大的票據黑市。另外由於銀票的期限普遍小於半年,這就促使企業需要每半年就要進行一次資金週轉,並且付出高昂利息成本。票據掮客,危險遊戲的始作俑者由於有關規定要求票據簽發、取得和轉讓必須要有真實的交易關係和債權債務關係,想要貼現的企業大多數不滿足條件,所以就用上了票據掮客。票據掮客實際上就是票據包裝公司,幫助企業把沒有真實貿易背景,不符合銀行貼現條件的票據進行包裝,以滿足銀行貼現要求,拿到資金。票據包裝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兩個人,一張桌,幾個公章就可以幹了。比如偽造增值稅發票,只要有電腦和製圖軟體,還有一大堆真實發票,把真實發票上填上企業的名字,要多大的金額都能搞定。回過頭來再看,該案件中,除了涉案員工以外,票據掮客可謂是“功不可沒”。票據掮客在一定階段是銀行票據業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票據掮客在市場中的力量逐漸強大,其危險的嘴臉也暴露無遺。票據掮客很好的制衡了包括銀行在內的多方利益關係,並利用自身在銀行間的資源優勢得以讓這場“危險遊戲”可以持續下去。其實票據行業的不規範,農行的39億隻不過是冰山一角。透過票據掮客參與的票據市場遠比這個可怕。上圖是筆者總結的被票據掮客廣為使用的套利方式。其中的第二條就是前文提到的農行北分的這次票據大案使用的手段。由於票據掮客的存在讓整個票據的運轉流程變得高效。在沒有出現問題時,各方倒也相安無事,一旦出現系統性危機,就會看出誰在“裸泳”。上圖主要描述了第三條套利手段,即利用多家銀行渠道將商票“洗白”,將風險裝進股份大行的口袋。銀行為何飲鴆止渴既然票據掮客對銀行票據業務的危害顯而易見,為何銀行卻一直無法根治這一問題。其實,想要根除票據掮客並沒有那麼容易,首先,銀行有騰挪表內外規模的需求,多數銀行都希望短期持票、做大流量,而不實際出資。其次,票據交易對銀行的利潤本來就不高,銀行操作人員也希望省錢省事,這就為票據掮客開啟了發財之路。銀行原本的票據業務限制較多,相對而言票據掮客們的業務雖然不規範,但是效率極高。他們甚至可以自行完成背書,正好幫助銀行輕鬆完成票據交易。當然,不規範必然會夾雜風險,享受輕鬆服務的同時,危機也隨之滋生。對於票據理財的影響前文大篇幅的描述票據掮客,目的其實是為了解釋網際網路票據理財平臺,因為網際網路票據理財平臺本質做的就是類似票據掮客的事。票據投資者最初的認識都是以為,票據的真假是票據理財安全與否的重要根據。其實不然,首先一點挑戰來自於對平臺的公信力,票據理財平臺從企業拿到票據,同時在平臺上向投資者募資資金,這個過程中,票據放在理財平臺手中,投資者並沒有票據的權益。所以,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需要認識的就是,自身投資但是並不擁有票據的權益。票據的真實權益在平臺,是否信任這個平臺成了這場投資的關鍵點。緊跟著上個問題,又出現一個問題,既然投資者不能享有該票據的權益,那這張票據是否真實存在呢?會不會是如同票據掮客那樣虛構的一張票據呢?即使平臺上有票據的照片,平臺依然百口莫辯。再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票據理財產品生效之後,平臺會不會私下將票據貼現,然後利用這筆錢做起其他生意,或者類似農行這類案例,利用平臺的制度性漏洞或者夥同他人將票據取出,“一票多嫁”。很多平臺為了獲得投資者的信任,都說平臺的票據由銀行託管,然而實際情況是隻有極個別平臺公佈了自己的託管憑證,絕大多數平臺都沒有可查證的資訊。總之,藉助網際網路的方式做票據,本質還是推動票據理財走向透明化的程序,只不過目前的階段還太過初級,有很多漏洞需要填補,所以,那些評價票據理財產品低風險的言論說的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