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21日發生的大事件

“南洋革命黨第一人”陳楚楠病逝

在49年前的今天,1971年9月21日(農曆1971年8月3日),“南洋革命黨第一人”陳楚楠病逝於新加坡。孫中山(前中)與陳楚楠(前左三)在一起孫中山先生曾感慨說:“華僑是革命之母。”言之確鑿,在他所領導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鬥爭中,華僑給予了大力支援,陳楚楠是其中之一,並被譽為“南洋革命黨第一人”。陳楚楠,祖籍福建廈門,別號“思明州之少年”,1884年生於新加坡一個木材商人之家,家境富裕,早年與兄長合營樹膠種植業,屬當地頗有名氣的工商界人物。孫中山先生創立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後,陸續派員赴海外華僑聚居區建立分會。1901年,尤列受中山先生指令前往新加坡,設立名為“中和堂”的革命機關,宣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聯合政府”,召喚華僑轉向中山先生的革命旗幟下。陳楚楠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存有疑惑,專門拜訪了尤列。尤列深入淺出講解了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包括革命方針、方法、目標,揭露保皇黨鼓吹開明君主專制、反對革命的實質。陳楚楠茅塞頓開,決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反清革命。陳楚楠在尤列支援下,與志同道合的僑胞張永福、林義順等,建起了“小桃園俱樂部”,商議反清覆滿。他還以“思明州之少年”的筆名,在香港的興中會機關報《中國日報》上發表文章,抨擊保皇派,鞭笞清王朝。1903年夏,在上海的進步報章《蘇報》,因發表了一系列鼓吹推翻帝制、實現共和的文章,如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引起清廷恐慌與震怒,遂以“勸動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的罪名,求助租界當局巡捕房出面,查封了《蘇報》,拘捕了章太炎和鄒容。章、鄒兩志士被捕後,關押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清政府隨即要求工部局將兩志士“引渡”,企圖加以殺害。對此,陳楚楠憤懣不已,一邊與張永福等致電英國駐滬領事館,請援引保護國事犯條例,勿將章太炎、鄒容引渡清廷;一邊籌集資金翻印了《革命軍》5000冊,改名《圖存篇》,以掩當官者耳目,派人攜帶回福建老家,及廣東潮州、梅州地區廣為散發,擴大影響。孫中山與陳楚楠(右)從《蘇報》案中,陳楚楠省悟到報紙的威力,遂與張永福著手創辦《圖南日報》。1904年春,《圖南日報》出版發行,陳楚楠自任經理,張永福為副經理,開創了南洋革命黨人創辦書報宣傳革命的先河。《圖南日報》創刊之初,引起了孫中山先生的注意,希望能與創辦人陳楚楠會面。1905年7月初,孫中山先生從歐洲乘輪船去日本,途經新加坡在港口稍作停留時,陳楚楠及張永福、林義順由尤列領著上船,拜謁了中山先生。孫中山對他們的成績讚揚備至,叮囑適時成立革命黨團體,以利活動之有序進行,末了寄以無限期望,道:“革命黨總要苦鬥,將來自然會有好結果的。”1906年2月16日,中山先生第二次到達新加坡,下榻於晚晴園。安頓完畢,即與陳楚楠、張永福、李竹痴等商討組建同盟會新加坡分會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很快宣告成立了,陳楚楠任會長,張永福副之,會址就設在晚晴園。《圖南日報》因受保皇派變本加厲的壓迫,發行量銳減。陳楚楠雖然苦心支撐,卻實在難以維持了,不得不歇業。但他並未因此而氣餒,決計再辦新的報紙,並取名《中興日報》,作為同盟會新加坡分會的機關報。1907年8月20日,《中興日報》面世,與保皇派展開輿論激戰。同盟會的胡漢民、居正等著名理論家也來助戰。這場筆戰分外激烈,吸引了各式人等爭閱《中興日報》,日銷量高達4000餘份。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在南洋華僑中日益深入人心,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會員也由成立之初十餘人,增至為400餘名。孫中山先生創立同盟會後,組織領導了7次反清武裝起義,起義費用,大都來自海外華僑的籌款,陳楚楠主持的新加坡分會,曾屢屢擔任了籌款的重任,他自己也多次慷慨解囊。1907年5月廣東潮州黃岡起義前,中山先生寫信給陳楚楠及張永福,希望能得數千元之數專為起義用。他接信後,立即開會,分頭籌款,及時匯給起義指揮者許雪秋。陳楚楠除為起義籌款助餉外,又盡力營救義軍官兵。如黃岡起義失利後,退往香港避難的同盟會員、三合會首領餘既成,被清吏誣告入獄。陳楚楠籌集訴訟費用2000多元,聘請新加坡大律師前往辯護,終於使關押了8個月的餘既成勝訴出獄。雲南河口起義失敗,近500義軍退入越南,被法國殖民者驅趕出境,義軍轉去新加坡,又被英國殖民當局以亂民拘留。陳楚楠憂心如焚,多方奔走交涉,終於准予擔保入境。他隨之與張永福、林義順等在蔡厝港開設“中興採石場”予以安置,又介紹部分去檳榔嶼、吉隆坡等埠的工廠、農場、礦山,為革命儲存了一批有生力量。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後,省庫空虛,連軍餉都發不出,又地方不靖,民心不安。福建籌餉局總辦黃乃裳通電南洋華僑要求援助。陳楚楠以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會長身份,成立以陳嘉庚為會長的福建保安會,一個月內募捐得20多萬元匯回福建,安定了危局。1917年7月間,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組建護法軍政府,當選為軍政府大元帥,陳楚楠回國任大元帥府參議。1921年,陳楚楠擔任福建省實業廳長,到任後規劃創辦銀行、開發礦山及水產資源,以發展家鄉經濟。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染指福建,加上民國亂世軍閥混戰,政局動盪,以致成效無多,壯志難酬,陳楚楠遂於1932年重返新加坡,此後息影家園。汪精衛叛國投靠日本,緊鑼密鼓籌組偽政權,於1939年派人去新加坡,以“中央監察委員”及“國民政府委員”的高位,誘騙陳楚楠赴南京任職,以壯聲勢。陳楚楠堅辭不就,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1971年9月21日,“南洋革命黨第一人”陳楚楠病逝於新加坡,生前著有南洋同盟會早期文獻《晚晴園與革命史略》,傳誦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