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1月11日發生的大事件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溘然長逝

2005年11月11日(農曆2005年10月10日),“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溘然長逝。2005年11月11日,“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溘然長逝。留給世界的,是他閃爍著真知灼見的大量著述,是過去半個多世紀中他對現代企業的組織及管理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德魯克留給我們的最後也是他最新的管理思想就是2004年10月1日,他在美國德魯克檔案館舉辦的“智者對話”上精闢地闡述了21世紀CEO的職責。以下就是他留給人類的最後智慧:首先要說的是,CEO要承擔責任,而不是“權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權力來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對這項工作所產生的結果來界定。CEO要對組織的使命和行動以及價值觀和結果負責。最重要的就是結果。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1909年生於維也納,先後在銀行、保險公司和跨國公司任經濟學家與管理顧問,後輾轉貝南頓學院、紐約大學等任哲學、政治學和管理學教授。從1971年起,他長期在加州克萊爾蒙特大學任教,該校後來以德魯克之名成立了“德魯克管理研究生院”。德魯克一生著述頗豐,共著書39本,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1954年11月,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一書出版,精闢地闡述了管理的本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在該書中,德魯克以“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為主軸,就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功能的認知及其未來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系統的闡釋,掀開了管理的奧秘與實務。後來,1973年出版其鉅著《管理:任務、責任、實踐》,為管理學的學習者提供了一本既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又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的系統化教科書,被許多國家的企業與學術界奉為管理學的“聖經”和“百科全書”。作為第一個提出“管理學”概念的人,德魯克總是以其獨有的思考力和洞察力引領時代:上世紀50年代初,當絕大部分的企業管理者都不知計算機為何物之時,德魯克就指出計算機終將徹底改變商業;1961年,他提醒美國要關注日本工業的崛起;20年後,又是他首先警告說這個東亞國家會陷入經濟滯脹;在1969年德魯克就預言知識員工將作為一種新的勞動者型別出現,他們的職業將不再依靠出賣體力而是所學知識,並認為提高知識員工的生產率將成為提高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組織競爭力的關鍵課題;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盤,對此,德魯克早有預料,“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而是基於審美和道德”;基於對未來知識經濟的深刻洞見,上世紀90年代,德魯克又率先對“知識經濟”進行了詳細闡釋,認為未來的組織將是以資訊或知識為基礎的,革新舊的事業理論並進行知識創新是管理人的最大難題和挑戰。德魯克顛覆了有關企業的傳統定義,首次在管理思想史上提出了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而不是利潤的觀點。德魯克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組織的社會”,透過組織這個器官來協調個體存在與社會存在之間的張力,能夠有效抑制社會動盪的產生。企業就是一個“由人創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經濟力量創造和管理的”組織。為此,德魯克認為企業的存在本身應該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它是一個需要為社會和企業所有者創造價值的經濟機構;它也是一個為人提供工作機會同時培養他們產生更卓越經濟績效的社會組織;另外,它深植於社會之中,受社會價值觀、社會形態影響,但也能夠改變外部環境。這意味著,企業是透過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來實現多重目標,經濟行為、經濟制度和經濟理性是為實現非經濟因素的目標的手段。因此,是顧客決定了企業是什麼,企業應該為社會目標服務,利潤是企業經濟活動的結果而非企業存在的原因。1954年,德魯克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簡稱為MBO),並在隨後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書中作了進一步詳細闡釋。它是德魯克所發明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概念,並已成為當代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德魯克認為,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所以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目標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積極性和能力為基礎的,管理者不是簡單地依靠行政命令而是運用激勵理論,引導下屬自己制定工作目標,自主進行自我控制,自覺採取措施完成目標,自動進行自我評價,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生產潛能,以提高員工的效率來促進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與傳統管理方式相比,目標管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權力責任明確,在前瞻性地制定企業的整體目標的基礎上,合理制定企業各部門員工的目標,透過明確職責、劃清關係,使每個員工的工作直接或間接地同企業總目標聯絡起來;二是從“社會人”的假設出發,要求管理人員對下級採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強調職工參與以提高他們對總目標的知情度和責任感,實行“自我控制”和“自主管理”,能夠較好地調動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注重結果,效益優先,即不以行動表現為滿足,而以實際成果為目的,工作成果是評定目標完成程度和獎評考核的主要根據。因此,目標管理又稱作成果管理。在德魯克看來,再高效的組織,如果沒有有效率的管理者和員工的支撐,組織的效率也不可能得到實現。因此,德魯克曾經向中國讀者首先推薦的除《管理的實踐》外,就是傾注了其極大心血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在該書中,德魯克從管理者的培養和教育角度闡述了有效的管理者應該具備的基本技巧和素質。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決定組織工作成效的最關鍵因素,並不是只有高階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所有負責行動和決策而又有助於提高機構工作效能的人,都應該像管理者一樣工作和思考。德魯克明確提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個特徵: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貢獻;在選用高層管理者時,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他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他有選擇性地蒐集所需要的資訊;他只作有效的決策。德魯克的研究領域涵蓋了管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諸多範疇,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和恆久的穿透力。他在管理思想史上第一次對管理的任務作出了高度、抽象和完整的理論概括,將管理與社會價值與人類生活甚至政治發展都結合起來,認為管理不應該只是一些技能的訓練,而是一個對人類、社會和企業的整體認識。為此,德魯克將管理者的範疇擴大到了更寬的領域,不僅僅是企業,政府、軍隊、醫院等也都需要管理。而管理者也並不都是經理人,而是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他們可以下屬眾多,也可以沒有下屬,可以職位崇高,也可以職位低微,但是他們必須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在工作中做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即管理不應該只是一些理論和學術研究,而是應該用來解決社會和企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