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1月21日發生的大事件

第一個阿帕網連線建立

在51年前的今天,1969年11月21日(農曆1969年10月12日),第一個阿帕網連線建立。所謂“阿帕”(ARPA),是網際網路的前身,是美國高階研究計劃署(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的簡稱。他的核心機構之一是資訊處理處(IPTOInformationProcessingTechniquesOffice),一直在關注電腦圖形、網路通訊、超級計算機等研究課題。1962年,傑·西·亞·利克里德(J.C.R.Licklider)離開MIT,加入ARPA,並在後來成為IPTO的執行長。也就是他在任期間將辦公室名稱從命令控制研究(CommandandControlResearch)改為IPTO。也就是在他任職期間,據估計,整個美國電腦科學領域研究的70%由ARPA贊助,並在許多人看來與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軍事機構相去甚遠,並給許多研究者自由領域來實驗,結果ARPA不僅成為網路誕生地,同樣也是電腦圖形、平行過程、計算機模擬飛行等重要成果的誕生地。1964年伊凡·沙日爾蘭德(IvanSutherland)繼任擔任該處處長,2兩年後的鮑勃·泰勒(BobTaylor)上任,他在任職期間萌發了新型計算機網路的想法,並籌集資金啟動試驗。在鮑勃·泰勒的一再邀請下,日後成為“阿帕網之父”的拉里·羅伯茨出任資訊處理處處長。1967年,羅伯茨來到高階研究計劃署ARPA,著手籌建“分散式網路”。人員排程和工程設計很順利,不到一年,就提出阿帕網的構想。隨著計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羅伯茨在描圖紙上陸續繪製了數以百計的網路連線設計圖,使之結構日益成熟。1968年,羅伯茨提交研究報告《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其中著力闡發的就是讓“阿帕”的電腦達到互相連線,從而使大家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根據這份報告組建的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網”,就是著名的“阿帕網”,拉里·羅伯茨也就成為“阿帕網之父”。1969年11月21日第一個阿帕網連線建立,阿帕網正式投入執行。1990年代,阿帕網退役。網際網路之父:寬頻網程式開發團隊,阿帕網建立成員阿帕網的由來是什麼?是核站防禦還是別的原因?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網際網路的前身——阿帕網是美國國防部為抵禦前蘇聯的核打擊而建造的通訊網路。事實並非如此。從時間上看,阿帕網的產生正好是美蘇冷戰的關鍵時期。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發射成功後,美國政府為了迎頭趕上,立即作出兩個回應,即建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NASA)和國防部高階研究規劃署(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ARPA)。前者是為了發展航空技術與前蘇聯直接競爭,後者是為了研究萬一遭受蘇聯核打擊的應急技術準備。而阿帕網就是國防部高階研究規劃署支援的一個專案。約瑟夫·立克里德在被規劃署聘任為資訊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之前,是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主任,也是該實驗室的創辦人。他是個頗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從心理學背景出發,很快發現並定位了計算機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對人類行為提供決策支援。計算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完全取代人在各個層面的重複性工作,從而把人類徹底解放出來,僅僅作決策。要達到他構想的這個最終目標,一個大前提,就是要消除當時的“巴別塔”現象,即每個型號的計算機都各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控制語言以及計算機檔案的組織方式,而這些結構的差異使任何兩臺不同型號的機器之間無法展開合作。延伸閱讀:因特網是這樣發展的延伸閱讀:因特網是這樣發展的全球資訊網(WorldWideWeb,WWW)如今全球有近三十億使用者,而且每天還迎來成千上萬的新使用者。若把它當作一個國家,那它將是世界上前五大經濟體之一。全球資訊網是無數個網路站點和網頁的集合,它們在一起構成了因特網最主要的部分。以下來自vox網站的圖片將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因特網——它在哪裡誕生,如何執行,以及它是如何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使用的。1.網際網路前身:阿帕網1969年,美國國防部的高階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即“阿帕網”(ARPANET)。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2.1970年:阿帕網擴張截止1970年末,阿帕網已發展到13個節點,包括東海岸的學校,如哈佛和麻省理工。3.1973年:阿帕網國際化發展1973年,阿帕網已擴張為40個節點,並開始國際化發展,美國的節點能能透過衛星通訊與相距較遠的夏威夷州、英國的倫敦和北歐的挪威連線。4.1982年:阿帕網社群在成長隨著阿帕網進入第二個十年,它仍主要侷限在美國,到1982年,該網路只有大約100個節點,但這不足以支撐一個充滿活力的線上社群。5.1984年:阿帕網成為網際網路這張地圖顯示了阿帕網和CSNET的節點(標記為“Phonenet”)。CSNET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所建立的用以提供全國範圍內連結的電腦科學網。6.NSFNET:第一個網際網路主幹網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網路資助美國各地建立了數個超級計算中心,並在1986年建立了一個直接連線這些中心的主幹網路,即NSFNET。此圖顯示了1992年的NSFNET,當時,有6000個網路連線到NSFNET,其中三分之一位於海外。7.網際網路成為全球性網路1993年,網際網路雖然仍由美國主導,但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網路。該圖顯示了一個完全互動式的超級電子論壇——新聞組(Usenet)上的資訊流。8.網際網路主幹網的私有化1994年,克林頓政府推進了網際網路主幹網的私有化。政府資助的NSFNET退役,商業公司開始介入。上面四張圖說明了世紀之交的市場演變。當時出現的四家最大的私人長途網路供應商為UUNET,AT&T,Sprint和Level3。9.網際網路征服世界(2000-2012)這張地圖顯示了從2000年到2012年全球網路使用者的發展情況。網際網路先在富裕國家興起,然後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最後滲透到貧窮國家。如今,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超過25億,而每年還在產生數以億計的新使用者。10.2012年全球有線寬頻普及率人們有兩種登入網路的基本方法:一是透過有線寬頻,二是透過無線寬頻。由圖可見,有線網路在世界各地仍然備受歡迎。11.2012全球移動寬頻普及率此圖顯示了全球各地的移動寬頻普及率(該圖與上張圖中同顏色的資料不能直接比較)。在發達國家,通常情況是,人們早期透過固定寬頻接入網路,之後才擁有移動網際網路裝置。但一些發展中國家正跳過固定寬頻網路的建設階段,而這樣的方式經濟有效,因為一個手機塔可以為數以百計的使用者提供服務。12.2014年全球寬頻速度這張圖揭示了全球各地寬頻速度,其中最快的地方是以香港為首的深綠區域,平均速度為每秒近8千萬位元。13.面臨斷網風險的國家這張地圖顯示了各國所面對的斷網風險程度。一些國家因與外界的連結不足而容易斷網。而另一些國家,如美國,有幾十條途徑連線到外部世界,使其幾乎無法採取斷網的審查手段。14.2013年全球網際網路自由狀況這張地圖根據網際網路自由狀況,對全球各地進行了分類。所分型別包括自由、一定程度的自由和不自由。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未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