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2月12日發生的大事件

北斗第三次組網衛星今天成功發射

2018年2月12日(農曆2017年12月27日),北斗第三次組網衛星今天成功發射。梁珂巖/攝2018年2月12日,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北斗三號工程第五、六顆組網衛星。繼1月12日以來,短短一個月,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火箭先後兩次“一箭雙星”發射,成功將四顆北斗衛星送入太空。這也是2018年以來,長征系列火箭完成的第7次成功發射,平均不到一週實施一次發射的頻率讓人驚歎。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走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中心、技術勤務站等地,見證了一線科技人員及後勤保障人員如何開啟“高強密度發射的2018”。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中心大廳常在電視中看到的衛星發射的指揮中樞到底什麼樣?9日,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中心,在指揮大廳外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十六個醒目的燙金大字非常醒目,讓參觀者未進門就感受到工程師們緊張的工作狀態。指揮控制中心指揮顯示分系統工程師胡杰介紹說,這個大廳是發射場系統的資料處理中心和通訊交換中心,同時也是專家們的指揮決策中心。大廳面積約等同於一座影院,總共分為投影顯示區、試驗工作區和貴賓區三部分,各功能區被分割得一目瞭然。最前方,是最為外界所熟悉的投影顯示區,相當於“影院”的大螢幕,不同的是,這裡由兩塊螢幕構成,分別是上方的時間條屏和下方的大螢幕,胡杰介紹說:“時間條屏主要作用是顯示任務的程序、時間和火箭的關鍵飛行時序以及發射場區的氣象資訊。大螢幕則用來顯示火箭飛行的狀態、速度、高度等資訊,以及三維模擬的場景,以供指揮員和現場專家提供現場決策。”範凌志/攝從位置上看,正對著大螢幕的四排座位原本應當是“影院”的觀眾區,其實不然,這裡是試驗工作區,是各系統指揮員指揮工作的地方,胡杰說:“第一、二排是我們工作人員就位的工作區和五大系統的專業化指揮區,第三四排是專家決策區,在火箭出現異常需要重大決策的時候,在這兩排進行決策。”真正的觀眾區則在更後排,與工作區相分離,這裡是受邀觀眾以及不參與指揮任務的領導和專家觀摩的區域。記者來到指揮大廳時,距離發射還有近3天時間,但已有工作人員在此忙碌工作,工程師王晟介紹說,他們已經完成合練,“西昌與其他各地的測控系統已經連起來了,測試正常,只等最後發射。”戰鬥在第一線的還主要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隊,胡煒是此次火箭發射任務的01號指揮,他的工作是在發射過程中協調各個系統的正確性和可行性,被同事們稱為火箭的COO(營運長)。面對春節前需要在一直堅守崗位,他說“每一次發射對我們來說,都是日常工作、本職工作。雖然平凡,但是需要我們用一次次的成功來支撐航天強國的建設。”另一個名稱裡也帶“01”的崗位則更為外界所熟悉,這就是西昌發測站任務“01”號指揮員,即在電視直播中經常聽到的喊出倒計時“10、9、8、7。。。點火”的人。本次發射的“01”號指揮員是鄢利清表示,這是他參與的第100次發射任務。看起來倒數計時報數並不是很難,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以節奏把控來說,“01”號指揮員的口令要與計時器完美合拍。“比如‘兩分鐘準備’的‘備’字喊出,時間就剛好到0秒。對於‘10、9、8、7’基本上在倒計時牌變化的同時就要把秒喊出來。”鄢利清說,在火箭發射時,每一個階段的工作都要以“01”指揮員口令為準,如果前一個時段出現問題,就要隨時終止或調整發射,以確保每一個測試專案覆蓋全面以及系統之間的匹配協調。梁珂巖/攝“金牌保障人”堅守保發射“沒近看過,只能在山頭看火箭升起來。”在被記者問到是否在現場看過發射時,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了26年的油料儲存庫區油料員姚曉兵這樣回答。同樣從事航天事業,他的工作顯得默默無聞:守護收油區、髮油區、儲油區和輸油管線。26年來,他每天都沿著2千多米的輸油管線爬山檢查,即使收發油實現了自動化,他仍然堅持親自檢查,因為他固執地認為“系統發現就晚了”。對於北斗三號衛星密集發射的強度,姚曉兵告訴記者,從髮油量上就能感覺出來:“現在密集發射,髮油量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多。不管是啥崗位,我就是想著把自己工作做好,別耽誤了任務。”姚曉兵所在的技術勤務站在大涼山深處,是個對於中國航天人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這裡有棵“紮根樹”,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開拓者們剛到大涼山時栽下的,至今已度過近50個春秋。我們來到這裡時,陽光很好,碧藍的天空下,尚未拔節的樹幹更顯堅實。就在“紮根樹”不遠處,是一個液氮液氧生產站。技術勤務站氮氧站站長黎倫說,液氮液氧的生產及保障三級火箭的燃料液氫是氮氧站的主要責任,這是一項高危工作。“液氫如果洩漏,達到一定濃度時,即使一根針掉到地上產生的能量就能引發爆炸。除了爆炸,這些極低溫液態氣體造成的凍傷也很危險。”氮氧站的工作人員做了一個小實驗來驗證黎倫的說法,他開啟液氮儲存鋼罐的閥門,伴隨著劇烈的“嘶嘶”聲,液氮迅速噴出並蒸發,噴口附近形成一團白霧,工作人員折下一根帶著綠葉的樹枝,放到噴口處數秒鐘,再拿給記者,記者發現綠葉已經完全變硬,輕輕一掰就碎掉。等工作人員關閉閥門時,噴口所對的地面,以及噴氣管道上都已經結了一層厚厚的白霜。“如果液氮長時間接觸到面板,會造成組織壞死。”北斗衛星上天離不開這些“金牌保障人”,堅守這些崗位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將妻兒接來,把家安在了單位,幾十年從事著看上去枯燥、低調又危險的工作。範凌志/攝“去任務化”應對高強度任務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透露,今年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預計將執行以北斗衛星組網、嫦娥四號探月為代表的35次發射任務,發射密度將再創歷史新高。長三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岑拯表示,根據2018年全年的任務情況,很多發射隊員有將近一年的時間需要紮根在發射場執行火箭發射任務。2018年春節進行短暫休息後,3月初發射隊又要再赴發射場執行下一發任務。“確保火箭高質量,確保發射發發成功是我們的責任,把成功作為信仰是我們這支隊伍最本真的追求”岑拯說,“今天每一次的成功就是對未來更好更快發展的支撐。”從全年的發射計劃看,長三甲系列火箭平均26天就要進行一次發射。而且生產現場通常是同時有2-3發火箭並行開展工作。“如果不從生產管理上想辦法,年度計劃將沒有任何餘量”岑拯說。因此,研製團隊創新提出了“去任務化”的管理方法。之前的火箭研製和生產通常都是圍繞一次具體的發射任務進行生產、總裝。“‘去任務化’就是指實現火箭各個單機、系統和整箭的產品化、通用化、組批次生產。”岑拯解釋說,“去任務化”意味著單級火箭、單發火箭完成總裝後,可以靈活調整其承擔的發射任務,只要衛星和火箭介面保持一致,針對具體任務調整軟體即可滿足發射任務需求。目前這種“產品化”式的研製程序正在長征系列火箭的研製一線進行推廣、調整,未來“流水線”式的火箭生產總裝方式有望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