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2月16日發生的大事件

《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2005年2月16日(農曆2005年1月8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削減目標。這是攝於1997年12月9日的日本京都聯合國氣候大會會場的資料照片。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藉口,宣佈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二、以“淨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2011年12月,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表示,當年決定加入《京都議定書》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由於《議定書》的減排控制綱要並不適用於美國和中國這兩個最大的氣體排放國,所以註定會失敗,而加拿大也決定退出。他指加拿大支援在南非德班氣候會議中達成的新減排協議,又認為減排應該是全球共同行動,所有國家也要受到約束。2012年12月31日,《京都議定書》正式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