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2月26日發生的大事件

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關天培逝世

在179年前的今天,1841年2月26日(農曆1841年2月6日),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關天培逝世。關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號滋圃,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人,清朝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關天培出身於一個職位低微行武家庭,1803年(清嘉慶八年)考取武庠生,中武秀才,授把總。歷任把總、千總、守備、遊擊、參將等職,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提升為江南蘇松鎮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關自抵粵接任後,即致力於加強廣東沿海的防務。赴任後,他親自踏勘地理形勢,積極整頓防務,築炮臺,鑄重炮,造暗礁,訓練士兵,海防十分鞏固。他親自監督鑄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數百尊,並分置各炮臺,以加強防守力量。與此同時,他又加緊訓練水師部隊,親自駐紮在虎門督軍操練,每年二月末、八月初,親自率領五百士兵,分別到威遠、鎮遠、橫檔、大澆、永安、鞏固六地進行實戰演習,操練槍炮。關天培還將建設虎門要塞的經驗和彙集的有關資料,編成《籌海初集》四卷並附有許多詳細的地圖和訓練圖、表等,體現了他關心時事、抵禦侵略的海防思想。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政府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主持禁菸運動。關天培除了積極配合兩廣總督鄧廷楨打擊鴉片走私販外,還堅決支援林則徐的禁菸行動,並出動水師,首先承擔了收繳和銷燬鴉片的重要而艱鉅的任務。共收繳英美兩國商人的鴉片兩萬多箱並全部交給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燬。因為關天培在禁菸運動中積極配合林則徐,立下汗馬功勞,還受到清廷加一級的獎勵。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林則徐被撤職查辦。廣東地方官吏大多改持與侵華英軍“和談”的態度,而關天培卻不為所動,仍然堅決主戰。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門要塞的沙角、大角炮臺均被英軍攻陷,守將陳連升等戰死。關天培坐鎮虎門,僅剩數百名將士隨其堅守要塞。他多次向兩廣總督請援,但均無法取得有力的援助。時任兩廣總督琦善僅遣兵二百進行敷衍。關天培知道難以挽回戰局,遂決心以戰死報國。《清稗類鈔》中記載他“貌英偉,面紅如中酒,威毅驚人”,而晚清學者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二筆》中記載,關天培四十多歲時,有一年因為海防的事情進京向朝廷彙報,事畢,跟幾位在京的老朋友“飲酒肆中”,喝醉了說:“算命的說我生當揚威,死當壯烈,現在我已經四十餘歲,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到啊!”林則徐被撤職查辦後,很多曾經跟他一起並肩抗敵的人都悄悄地離開了前線,只有關天培還在堅持,“關勢益孤,死守虎門炮臺”,為此還曾受到琦善的多次叱責。沒有人知道這位對國家無限忠誠的老將,是以怎樣悲憤的心情獨自站在炮臺上,遙望大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2月26日,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進攻。按照第一次鴉片戰爭最重要的史料筆記《夷氛聞記》所載,虎門炮臺的失守與琦善的庸碌和怯懦關係重大。且更加可悲的是琦善把林則徐苦心營建的虎門炮臺後防線撤掉了。虎門炮臺的正面是上橫檔島防禦工事,這道工事修築得異常堅固,而上橫檔的後面有一條小河,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塞,很少有船再從那裡航行。而林則徐的高明之處恰在於此,他當初主持虎門防禦工事的建設時,便強調“細節決定成敗”,對這條小河,他認為既然處於虎門炮臺的後面,如果英軍繞過來,就會使虎門守軍腹背受敵,所以專門“僱船以備”。而琦善在接替林則徐任兩廣總督之後,笑話林則徐迂腐,認為英軍的船隊怎麼可能在這條小河上航行,非擱淺不可!所以乾脆將那幾條防禦船全部撤掉了。2月26日清晨,英軍開始炮擊上橫檔。虎門炮臺的官兵雖然英勇抗敵,奈何炮臺內彈藥有限,琦善一味求和的態度使得清軍準備不足,炮彈“不可源源繼,雖極力拒擊,究不能如夷舟之不時運送,彼此抽換也”。而更加糟糕的是,“適潮水盛漲,夷分船闖越後河,前後夾攻”,恰恰印證了林則徐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下午一時半許,由“復仇神”號、“馬達加斯加”號運送的英軍在上橫檔的後方成功登陸,正面防禦已經幾乎支撐不住的清軍,哪裡還經得起腹背受敵,頓時“守禦不支”。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敵手,關天培急令隨從將大印帶走,隨從哭著拽住他的衣襟,請求一同撤走。關天培厲聲拒絕,堅持指揮,激勵士兵奮力苦戰。忽然,敵人又一發炮彈襲來,這位年逾六旬的老將不幸中彈犧牲。關天培以身殉職時,雙目緊閉,挺立不倒。最後,守衛炮臺的400多名將士,全部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