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2月27日發生的大事件

“匯通天下”商業巨族喬致庸出生

在202年前的今天,1818年2月27日(農曆1818年1月23日),《喬家大院》主人公喬致庸出生。央視年度鉅獻、45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正在熱播,它傳奇般地刻畫了山西祁縣喬氏商業家族的顯赫歷史,那麼,真實的喬致庸及喬家是個什麼樣子,本報記者走訪相關文史專家,特為您揭開一段隱秘的故事。大約在幹隆元年(1736年)間,山西祁縣喬家堡村有一姓喬的農民,與毗鄰的徐溝縣大常鎮一姓秦的農民是結拜兄弟,兩戶人家農忙季節總是你幫我,我幫你。但因田少災多,日子總是過得很拮据,兩人都不是那種安於現狀的人,一起商量後,認為與其這樣窮困一生,不如走西口闖闖天下,看有沒有更好的活路。於是,他倆收拾了一下行裝,和家人交代了一下家事,就結伴來到塞外包頭,尋找謀生的活兒。正是由這位老喬起,喬家經營的龐大商業、金融業集團綿延了200多年,在清末民初極盛時期,資產總額至少也在1200萬兩銀子以上。這不僅在“豪商大賈甲天下”的山西首屈一指,在全中國也很少有人能與之相匹敵,甚至與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西方大公司相比也不遜色。喬致庸的祖父和父親龐大的喬氏經濟帝國的創業人老喬,我們現在已無從查考他的名字。現在有文字資料可以確證的喬家祖先是喬貴發。喬貴發生了三個兒子,全德、全義、全美,長大以後分家,各立堂名,老大全德在喬家堡村西立“德興堂”,老二全義在村東立“保元堂”,老三全美則在村中央立了“在中堂”。“德興堂”、“保元堂”不思進取,沒有在開拓生意上投資出力,後來漸漸衰落了。而老三喬全美則秉承老喬的創業宏願,致力於拓展生意空間。喬全美其人,生年已無法確定,大約卒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前,他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致廣,字守約;二子叫致庸,字仲登,號曉池。長子喬致廣從小體弱,享年不長,而且也沒留下後代。喬致庸其人喬致庸(1818年2月27日—1907),字仲登,號曉池。堂名叫“在中堂”,乳名叫亮兒,鄉人稱為亮財主。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一個商人家庭。活了89歲,是喬氏家族中最長壽的人。他生了6個兒子,有11個孫子,這時喬家已成為人丁興旺、四世同堂的豪門大族了。喬致庸,人稱“亮財主”,熟諳經商之道,在他的經營下,喬家的生意突飛勐進,實力不斷壯大,不但稱雄包頭商界,而且也逐漸向京包沿線城鎮、山西本土與全國各大通商要邑發展,積極開闢喬家集團新的經濟生長點,實現了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並舉的多元化的經營格局。同時,他還在喬家堡村大興土木,光大門庭,所建的喬家宅第範圍已佔到現存建築的2/3。並廣交朋友,熱情好客,因此,喬家宅內總是高朋滿座,門前車水馬龍,可謂顯赫一時,極為風光。喬致庸為人豪爽,頗有善心,經常賙濟村裡的貧苦鄉鄰。清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野無青草,赤地千里,餓殍遍野,不忍目睹,當地民謠有云:“光緒三年,死人一半”,當時,喬致庸捐輸3.6萬兩白銀,在當地富商中名列前茅,同時還大開糧倉,賑濟災民。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親筆題寫“福重琅環”的巨幅匾額相贈,以示褒揚。這一善舉,載入光緒版《祁縣誌》予以記述表彰。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其孫也多次捐款辦校興學,並出資刊行本地名人著述,在當地口碑很好。1907年,喬致庸去世,在家停喪18個月,耗費無數。從喬家到墳地,路上搭了幾十個過街綵棚,喪禮樂隊十幾班,馬車近百輛,送喪儀杖隊伍長達數里,領頭的已到墳地,掃尾的還在祭桌旁原地未動。這場規模浩大的大出殯成為祁縣人津津樂道、嘖嘖驚歎的話題。喬致庸的兒孫喬致庸的長子喬岱,人稱“務財主”。他聰明能幹,善於交際,喜歡住在大德通票號北京分號內與清朝王公大臣們來往,結交了許多權臣政要,甚至與京師九門提督馬玉昆是拜把子兄弟。他善於把握時機,敢於冒險,稱得上是生意場上的行家裡手。喬致庸晚年,繼喬岱之後當家的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喬景儼,字望之,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卒於民國元年(1912年)。他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前後開始當家。他生性善良,屢行善事。祁縣中學堂及太原私立光華女子學校開辦時,喬景儼也捐了不少款加以協助。他還略懂醫術,經常有人上門來治病,他都免費診治,並施捨藥品。因而,頗受鄉人敬重。但他不擅經營,對復字號的發展沒作出多大貢獻。喬景儼過世後,喬家由喬岱之子喬映霞當家。映霞字錦堂,小名成義,因而人稱“成義財主”,在同輩11個兄弟中排行老大,精明能幹,追求進步。他治家嚴謹,兄弟成家後均令各立門戶,獨立謀生。並給昆仲11人各立齋名,互相勉勵,如“不泥古齋”、“不拘今齋”、“昨非今是齋”、“不得不勉齋”、“自強不息齋”、“一日三省齋”、“煺思補齋”等等。並立家規,並對喬家所屬字號、票號加以整頓充實,使喬家的生意達到了巔峰。“映”字輩以下,是立人偏旁的一代,共有20多人。這一輩中值得一提的是喬倜,喬景儼的孫子。抗日戰爭時他在國民黨空軍部隊中服役,駕機與日本空軍作戰時,在北平附近以身殉國。由上可知,喬氏家族從在包頭創下基業的老喬算起,到立人偏旁的一代為止,共經七世,歷時200餘年。抗日戰爭後,喬氏家族“映”字輩以下60多人,為了躲避日軍的騷擾,紛紛離開老家,呆在北京、上海、太原、江蘇、雲南等地,還有的乾脆去了國外,只留下一座氣勢宏偉、威嚴高大的北方著名建築群——喬家大院,在寂寞中無聲地敘說著昔日風光。喬家大院裡的生活喬家大院,這座威嚴氣派的北方民居建築群,其設定之精巧,工藝之精細,黃河上下、長城內外無與倫比。它充分顯示了喬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顯赫的豪門身份。喬家大院始建於清幹隆二十年(1755年),以後曾兩次增修擴建,一次是在清光緒年間,由喬致庸主持;另一次是在民國10年,由喬映奎經手。可貴的是這兩次擴建都能秉承原先的設計,使其風格統一,渾然一體。喬家大院佔地面積8724.8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有6個大院,19個小院,房屋313間,大院四周是十幾米高的磚牆,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顯得很有氣派。喬家商業金融集團之所以能承續六代歷經200年而興盛不衰,這是與喬家制定了清峻嚴厲的家規以抑制喬家後代生活奢侈沒落現象有密切關係。正因為喬家的歷代當家沒有出過一個紈絝子弟,才使復字號的經營活動能不斷發展壯大。喬家的家規,主要有以下六條:一不準納妾;二不準虐僕;三不準嫖妓;四不準吸毒;五不準賭博;六不準酗酒。充分體現了喬氏家族創業者的清醒認識和良苦用心。喬家也十分重視後代的教育,自己家中設有家塾,聘請名士前來任教。在那個時代,喬家幾代人沒有一個納妾的。“亮財主”喬致庸曾先後娶過六房婆娘,全是續絃。再以映字輩舉例;老四喬映奎,百事如意,惟有一事不順心,老婆只生女兒,沒生男孩,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禮法下,討房姨太太傳宗接代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在嚴厲家規的約束下,卻根本不敢有這種念頭,只能過繼侄子喬伍為自己頂門立戶。喬家用女僕只用“老媽子”(成年已婚婦女),不用小丫環(未出嫁的姑娘),並保證用人吃得飽,穿得暖,不挨打受氣。喬家付給用人的工錢較豐,逢年過節還發一些面、肉、柴、煤等日用品給其家裡。對年老的僕人也不一腳蹬開,而是供養起來,願回家過的則每年發給煺休金。僕人家中如遇天災人禍,喬家都慨然相助。所以喬家僕人對喬家都是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喬家的社會關係也很複雜,交結的多是重臣顯宦、豪商巨賈,要麼是社會名流、地方鄉紳,這主要是基於鞏固發展喬家的經濟利益,必須攀高附貴,結納官府,使他們成為喬家的“保護傘”。在這方面,喬家透過三種途徑來獲取更高的地位。首先,是捐輸買官,光耀門庭。喬家子弟雖注重讀書,但從未有人考取“功名”。為了裝潢門面,提高地位,只能捐輸鉅款,求得“官賞”。死去多年的喬貴發也弄了個“通奉大夫”的虛銜,喬致庸捐了個“二品補用道”,儼然以“候補道員”自居。其次,是與當地名門望族聯姻,彼此照應。祁縣有名的“旺財主”渠源湞開設有百川通、存義公、三晉源三家大票號,他的妻子是喬致庸的侄女,渠本翹也就成了喬家的侄外孫。再次,是廣泛交納官府,擴大影響。慶親王、內閣學士桂春、封疆重臣趙爾巽、岑春煊、丁寶銓,都和喬家是至交。與大清權臣的密切關係,使喬家的生意受益匪淺。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與光緒西逃抵達太原後不久,桂春就寫信通知喬家的大德通票號,說明將路過祁縣。而這時祁縣知縣卻還矇在鼓裡,慈禧與光緒就在大德通總號安歇了一夜,大德通票號從此名聲大噪,生意更加興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在中堂喬家大院裡的女人喬致庸介紹延伸閱讀:一生6房太太歷史上真實的喬致庸延伸閱讀:一生6房太太歷史上真實的喬致庸人們對晉商的好奇心變得尤為強烈,到底歷史與劇情有多大出入呢?好吧,先來做個對比考證,讓大家看看真實的喬致庸是個什麼樣子。查詢過《祁縣誌》有關記載後,記者與《喬家大院》總顧問、喬家第七代傳人喬燕和老師取得聯絡。隨後,祁縣地方誌辦公室主任武殿琦,該劇編劇、著名軍旅作家朱秀海也接受了採訪,三位老師來解答歷史上真實的喬致庸與真實的喬家大院……喬致庸一生娶了6房太太在眾多質疑聲中,主演陳建斌首當其衝,觀眾認為他表演誇張。各位認為他的表演如何?喬致庸本人性格又是怎樣的?朱秀海:喬致庸本來就是一個莊子似的人物,才華滿腹,狂傲不羈,我覺得陳建斌把握得很好,與想象中的喬致庸很吻合,並不覺得他表演誇張。他不僅僅是在演戲,是把自己都融化在整個人物中了。導演胡玫認為陳建斌在表演上的“瘋”是對的,不可能一開始就很成熟,開篇時性格較張揚,經歷諸多商海波折後,他才變得成熟。喬燕和:我也肯定陳建斌的表演。打個比方說,現在富裕家庭的子女都心高氣傲,喬致庸也出自富裕家庭,雖爹媽早逝,但受兄嫂寵愛,年輕時喜歡嬉笑打鬧,顯得鬼靈精怪很正常,為什麼不許他有個性呢?明年是致庸祖爺爺逝世100週年,我記得碑文上寫得很清楚,他的性格十分豪放,並非後人杜撰而成。武殿琦:對,在喬致庸的墓表上有記載,是孫女婿常贊春撰寫的,說晚年的喬致庸吃飯、喝酒都仍見豪放,注重儒教和禮法,酷愛讀書,很有見地,枕邊常常放著《左傳》等一摞摞書籍。喬致庸接管祖業時是否面臨重重困難,透過迎娶富家女才渡過難關?喬燕和:此情節是虛構的,但確實是當時在生意上出現大難題,加上哥哥剛去世,他只好棄文從商,我們是從這個角度切入的。我要強調的是,這部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人物傳記,而是藝術創作。朱秀海:戲劇的矛盾衝突要集中,所以我們進行了虛構。以我的記憶,祁(縣)太(谷)平(遙)三縣富商經常聯姻,喬致庸的大哥去世後,自然得到了其他晉商的資助,當別家遇到困難時也會得到喬家的資助。武殿琦:各晉商既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又是親戚關係,有時連彼此的輩分都搞不清了,遇事相互支援是情理之中的,只不過劇中將它集中於陸家罷了。根據研究,他在建立商業秩序方面成就很大,有三大貢獻,一是讓復字號在包頭髮揚光大,二是開辦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分號遍佈全國,每家票號有20多個,兩家加起來共40多個,大德通存在時間極長,從1884年創立到1940年改組為銀號,直至1951年才關閉,大德恆也是1951年歇業,第三大功勞便是修建喬家大院,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劇中喬致庸摯愛青梅竹馬的戀人江雪瑛,卻被迫娶富商之女陸玉菡來挽救家族危機。據說喬家不允許納妾,但事實是他娶了6房太太,這是怎麼回事?喬燕和:他一生確實娶了6房,但全是續絃,也就是說病故後才娶下一個的。其實,娶妻都是兒女們的主意,貼身服侍畢竟不如妻子方便自然。若真按6個祖奶奶來寫劇本的話,那就沒法兒拍了。武殿琦:6個妻子分別是馬氏、高氏、楊氏、周氏、楊氏、楊氏,沒有姓陸的,蔣勤勤所飾陸玉菡一角是虛構的。喬家家規很嚴,第一就是不準納妾,因納妾會引發大小老婆爭風吃醋,造成嫡庶子女間的不平等,進而影響和睦相處。朱秀海:我們都認為喬致庸一生犧牲了很多感情上的東西,所以要在劇中豐富其感情生活。而其史料多為從商曆程,在這方面是個“空白”,一時很犯難。一次閒聊中,喬燕和老師提議構思“三角戀”這條線。高粱霸盤原是胡麻油霸盤起初,劇中喬二爺在包頭大搞“高粱之戰”,之後為開闢商路,南下北上,匯通天下,多次遭人暗算,堪稱九死一生,這些都是史實嗎?武殿琦:其實,高粱霸盤原本是胡麻油霸盤,但並非喬致庸所為,而是他的二兒子喬景儀做的。因為高粱之戰可與軍事聯絡在一起,增加可看性。在歷史上,為朝廷攻打準噶爾部準備糧草一事,整個山西商人都佔了主要角色。喬燕和:改編是基本遵循歷史原貌的。不過,晉商之間雖有競爭,但並不像劇中那樣相互傾軋,主要是提攜和幫助。晉商向來都很團結,具有團隊精神,一旦遇到困難就會伸出援手。我多次講過,這部戲寫的不是一人兩人、一家一族的事,而是整個晉商。朱秀海:《喬家大院》在展現喬致庸波瀾壯闊一生的同時,也展現了他所生活的時代。國家無商不富,而沒有國家的強大和穩定,任何一個商界英雄都將壯志難酬,這部戲恰好體現了商運和國運的關係。有人講,劇中處處說喬致庸好,像共產黨員,真有這麼好的商人嗎?武殿琦:喬致庸的確人如其名,他待人隨和,一生頗多善行,經常救濟貧民百姓。民謠有“光緒三年,人死一半”的說法,當時喬致庸曾開倉賑濟,對此光緒八年《祁縣誌》有記述。他不只為己取財,還很有愛國思想,當時海防、西征,他都為朝廷分擔開銷。他經商講求誠信,管理思想進步,提出股份制改革,所用人可以參股,已非常先進。由於他的善行,中日甲午戰爭中多了一艘軍艦。朱秀海:此前我們在走訪時,仍能從當地人的口中瞭解到喬致庸的善德,至今傳誦著他在賑災時說過的話:發放給災民的粥要用毛巾裹起來,開啟時米不能散,放在碗裡插上筷子不能倒。喬家對僕人特別好,待鄰里也十分厚道。每天他們在門外拴3頭牛,誰家耕地需要就牽去,傍晚送還就行……還有好多情節不能再往裡寫了,因為怕觀眾感覺太假了,否則寫下去用80集也寫不完,而這正是當地真實傳頌的喬家善舉呀!劇中喬致庸為何冒著殺頭的風險為劉黑七收屍呢?一些觀眾對於這一情節不太理解。朱秀海:有人說不應該為劉黑七收屍,我倒覺得奇怪,朋友義氣是很正常的啊!尤其在過去那個年代。如今,一般的人不太理解他去收屍的行為,我想是因為現代人對於人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古代吧。喬從小受到極強的儒家學說教導,作為一個文人,具有人文關懷的人,很難不去這樣做。反過來想,這恰恰說明在現代社會中,某些商人的所作所為讓人不齒,令人失望。感到遺憾的是,大家仍對晉商不理解,而我沒有更多空間向觀眾一一解釋。晉商精神值得大力弘揚“任何一個文學作品都會有爭議,有不同的聲音這很正常。”喬燕和老師說,《喬家大院》受到觀眾或褒或貶,說明它倍受關注。她非常感謝觀眾的厚愛,希望透過該劇給後人留下一些值得思考的東西,並真正弘揚晉商的精神和風貌。《喬家大院》幕後英雄朱秀海說,喬致庸的史料雖不多,但整個晉商留下的文化遺產極為豐富,不管該劇有多少情節是虛構的,其精神絕對是真實的,我們理應畢恭畢敬地接受它,學會怎樣做一個文人、商人和丈夫。武殿琦主任誠摯地告訴記者,喬致庸可謂現代商人的楷模,大家應好好學習他這種精神。“儒商精神的根本是誠信,這也是現代社會缺失的價值觀念,我們呼喚這種精神!”眾多有識之士已隨著電視劇的播出,看出了晉商精神的精彩之處,產生了傳承中華文化的自覺行動。陳建斌在劇中飾演喬致庸。喬致庸其人其“道”喬致庸(1818—1907)字仲登,祁縣喬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賈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兄長撫育。本欲走入仕途,剛考中秀才,兄長故去,只得棄文從商。他是喬家門中最長壽的人,活了89歲,有6子11孫。當國家到了國將不國的境地,大批銀子流向海外時,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習慣,於同治初年耗費重金擴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喬家大院,被專家學者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喬致庸晚年對六子寵愛至極,因而在幼子去世後慟哭不已,遂染病離開人間。蔣勤勤在劇中飾演喬致庸的妻子陸玉菡。經商之道“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喬致庸以儒術指導商業經營,他執掌家業時,“在中堂”事業突飛猛進,家資千萬,起先是“復字號”稱雄包頭,因此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之說。接著有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活躍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他成為“在中堂”殷實家財真正的奠基人,財勢躋身全省富戶前列。資本愈見盈厚,但他並不沾沾自喜,反而急流勇退,將商務全權委任長子及長孫,休閒家居,閉門課子。他經常告誡兒孫,經商處世要以“信”為重,其次是“義”,不哄人不騙人,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放在首位。喬致庸還把親擬的對聯讓人刻就,掛在內宅門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農惜食非惜財,緣惜福”,以此告誡子孫要注重節儉,不可貪圖安逸。而“在中堂”後來敗落的直接原因是戰爭爆發。1938年,大片國土淪陷,“在中堂”自然在所難免。《喬家大院》首播媒體見面會用人之道喬家的商業得以超常規發展,是因為喬致庸能夠不拘一格用人才。馬公甫,本是復盛公字號裡的小夥計,雄才大略的喬致庸識出他是個人才,在大掌櫃告老後,讓他當上了復盛公的大掌櫃,給包頭商界留下諺語:馬公甫一步登天。馬荀,本是復盛西字號下屬糧店裡的小掌櫃,不識字,但經營有方,盈利不小。喬致庸便給他一副資本,讓糧店獨立經營,他成為大掌櫃後也給喬家賺回不少銀子。大德通票號總經理高鈺也是如此,後來為喬家收進幾十萬兩白銀的紅利。閻維藩(劇中潘為嚴原型),本是平遙蔚字號福州分莊的經理,給一個下級官吏支墊白銀十萬兩幫其升遷,結果此人升為漢口將軍,其膽識為同行所稱道。後因與總號有左,辭職還鄉,訊息傳至喬家,喬致庸慧眼識人,派兒子從半路接到喬家,待以上賓之禮,聘任閻維藩為大德恆票號總經理。他為報知遇之恩,殫精竭慮,使大德恆票號後來居上,成為最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票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