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播出
2015年2月28日(農曆2015年1月10日),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播出。柴靜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播出2015年2月的最後一天一段名為《穹頂之下》的霧霾深度調查在網路瘋轉,2天時間播放近3億次。關於霧霾的話題總是能引起最多人的共鳴,但在甚囂塵上的討論背後,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戰勝霧霾?製作背景2013年初,柴靜懷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卻被檢查出患有腫瘤,一出生就要進行手術,因此她打算辭職用相當的一段時間來照顧孩子。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柴靜對霧霾的感受卻越來越強烈,生活在一年中竟有175天是汙染天氣的北京,她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她:“什麼是藍天”“為什麼老把我關在家裡”,加上全社會對於空氣汙染的問題也是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柴靜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因此,柴靜開始了這個調查。一年中,她現場調研、查閱文獻和拜訪專家,拍攝而成了紀錄片《穹頂之下》。柴靜未出生的孩子卻被檢查出患有腫瘤據柴靜透露,她自費投資了差不多一百萬作為國內外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的費用。她在訪談中表示:“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後,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後,才對空氣汙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使她不能迴避空氣汙染的問題,因此才有了這個調查。主要內容片中柴靜走訪多個汙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赴多國實地瞭解治汙經驗,並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行動方案。透過現場調研在燃煤消耗和鋼材生產大省河北,無人機因霧霾過重而無法記錄汙染情況;在霧霾中取樣儀一天由白色變為黑色,從中檢測出15種致癌物質,最危險的一種物質的含量超過國家標準14倍;北京每天高峰時段,有34%的車在路上堵著,六環以內每小時PM2.5的排放量是1噸。在燃煤汙染致死數千人的倫敦霧霾事件過後62年,憑弔因霧霾而喪生的人們,拜訪仍然燒壁爐的人家,當年倫敦“禁排黑煙”、“限煙區只能燒無煙煤,財政補貼壁爐改造的大部分費用”等規定的條文,具體化為男主人手中清潔的煤塊——煤是可以乾淨的;考察因汽車尾氣而汙染嚴重的洛杉磯光化學汙染現象,在直升機上俯瞰洛杉磯攤大餅式的道路模式和對汽車的高度依賴,公路邊,加州空氣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官員向沒給重型柴油車加裝空氣顆粒物過濾器的司機開出罰單。《穹頂之下》播放破億柴靜告訴我們什麼透過查閱文獻一些人所稱的倫敦霧霾治理四五十年方見成效,事實上在開始治理的頭十年就降低了80%的大氣汙染物;一艘海輪排放的PM2.5幾乎等於50萬輛貨車,而輪船和飛機的燃油還沒有得到像汽車用油那樣的哪怕不算嚴格的監管。透過拜訪各方面專家質問中國石化集團前總工程師、中國國家石油標準委員會主任曹湘洪:“為什麼是石化行業而不是環保部門主導油品標準制定?為什麼不公開油品標準升級的成本?有沒有可能放開油品市場?”透過影像將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與專家合作發表於《柳葉刀》雜誌的報告估計的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汙染導致35萬至50萬人早死的數字具體的表達出來。探查真相之後,用行動以盡綿薄之力:試著與施工者交涉,使揚塵的土堆得到覆蓋;撥打舉報電話12369,使樓下餐館加裝了油煙處理裝置;向環保部門舉報,使加油站承諾修理加油槍防揮發裝置。2015年2月28日柴靜製作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日播出。柴靜《穹頂之下》禁播為什麼“柴靜事件”在飛躍兩天一夜後被封殺?其真實意圖究竟在哪裡呢?2月28日上午10點,@柴靜看見釋出《穹頂之下》微博各大網站播放總量3月1日,網管辦通知:關於柴靜《穹頂之下》所有相關各類報道、內容,請於21時前一律從網站首頁、客戶端撤下。五分(鍾)內檢查,各家再次抓緊落實,按照指令馬上執行。跟媒體朋友確認,及之後觀察:影片不撤,解讀和跟進撤。3月3日,知情人曝出一下達給上海某單位的標註“機密”檔案。內容如下——各新聞單位:中宣部新聞局通知:兩會召開在即,各級各類媒體及網站即日起要緊緊圍繞兩會主題開展宣傳報道,為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要牢牢把握輿論議題,不炒作網上和社會上一些熱點敏感話題,防止沖淡兩會主題。對紀錄片《蒼穹之下》(注:應為《穹頂之下》)和該片作者,及與此有關或由此延伸的報道、評論、訪談、專題等,各級各類媒體,網站(含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一律不再報道,已刊播的網站和客戶端等撤下報道專題或壓至後臺,對一些部門和單位就此片的相關議論、評論等也不再報道。加強論壇、部落格、微博、微信等互動環節和新聞客戶端管理,對借題質疑、攻擊政府的言論,堅決予以封堵刪除。以上通知僅供宣傳管理部門和媒體負責人掌握,不層層傳達,在堅決執行的同時,注意保密。FT中文網報道:《第一財經日報》員工因洩露《穹頂之下》宣傳禁令被停職。之後,該條新聞(微信)已被刪除。3月5日,下午,聽媒體朋友說,有關《穹頂之下》的,全面查刪。3月7日,由@柴靜看見2月28日發出的微博,所掛在優酷的《穹頂之下》影片已被遮蔽,人民網的專題也已刪除。延伸閱讀: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內容延伸閱讀: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內容柴靜向多家影片網站免費奉獻了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在紀錄片中,柴靜試圖在紀錄片中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穹頂之下》全片103分鐘,片中柴靜走訪多個汙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赴多國實地瞭解治汙經驗,並從國家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行動方案。環保部新部長陳吉寧今日下午表示,自己昨天晚上完整看完了柴靜的關於霧霾的紀錄片,今天給她發了簡訊打電話,向她表示感謝。陳吉寧說,柴靜的紀錄片從公眾健康的角度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值得敬佩。人去做什麼,是因為心底有愛惜這是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自離職央視後,沉寂許久的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昨日攜個人影片新作《穹頂之下》宣告歸來,並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關注。記者瞭解到,這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影片聚焦時下熱點的霧霾問題,片中,繼續柴靜的深度調查風格,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深度解析了霧霾的生成原因和解決之道。她也首度透露當時辭職的原因是由於女兒在其懷孕期間就被診斷患有良性腫瘤,自己才辭職專程陪伴女兒。她表示,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她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以PM2.5之微小,人眼無法看到,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1關注霧霾出於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自去年初被曝生下女兒到去年10月證實離職央視,柴靜的動向一直頗受公眾關注。當時晨報就透過柴靜前同事邱啟明確認到,柴靜在2013年底《看見》欄目停播後,便已離開央視,主要工作就是在家照顧女兒。不過,柴靜本人此前卻一直沒有對這次離職作過公開回應,直到昨日《穹頂之下》播出後,她才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透露,辭職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生病。她在辭職後打算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在《穹頂之下》的開頭,她也用回憶的形式,回顧了懷孕時的經歷,“聽到她(女兒)心跳的一瞬間,對她沒有別的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而在做麻醉手術之前,醫生曾對柴靜說要做好心理準備,稱這麼小年紀做全身麻醉有可能就醒不過來了。柴靜在片中稱,孩子出生後,自己還來不及抱她一下,便被抱走了。當而她再見到女兒的時候,女兒還在昏迷中。但醫生說手術很成功,只是因為女兒太胖,麻醉的時候紮了很多針眼才找到靜脈。柴靜感慨,“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後來辭職,陪伴她照顧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健康就好。”事實上,在《穹頂之下》中,柴靜完全是用一個母親的身份切入到霧霾問題中。她表示,製作這一公益影片的一大動機,就是源於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汙染的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片中,柴靜毫不掩飾女兒對自己拍攝這一影片的影響,“以前我從來都沒有對汙染感到過害怕,去哪兒我都沒戴過口罩,現在有個生命抱在你懷裡,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來負責,你才會感到害怕。”她在人民網的採訪中也承認:“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2自掏百萬調查近一年追問霧霾治理這一調查影片的上線,也是柴靜離職後的首度公開亮相。整片除了對近一年來的霧霾狀況進行了資料化的對比分析外,柴靜還發揮了自己採訪的特長,拜訪了環保、石化等多個行業和領域的專家。採訪中柴靜表示,這部紀錄片風格濃郁的調查影片,只是個人的調研,播出也全是公益性質,費時將近一年,花費則差不多一百萬左右,都是自己投資的,主要靠自己之前出書的稿費。她還強調,這一年她都是以個人身份去拜訪這些專家,包括職能部門,“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據悉,為了完成這些難度不小的調查,柴靜走訪了多個汙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並奔波於中國、美國、英國尋求空氣汙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親自和同伴一起拍攝、編輯影片。全片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三個問題切入,深入淺出地向觀眾講解了霧霾的危害、產生原因、治理困難以及經驗教訓等等,也解釋了國內不少城市霧霾的現狀,比如,我國的空氣汙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我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穹頂之下》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柴靜說,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她已將整理的資料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全國人大法工委方已逐字看完並附上建議返還給她,表示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同樣收到資料,並表示歡迎更多探討。3點選爆棚環境問題引發不少人共鳴昨日,《穹頂之下》在各大影片網站播出之後,引起不少網民的關注。截至記者昨晚20點30分發稿時,各網路平臺已累計播放超過3500萬次,這個數字如何理解?《紙牌屋》第二季開播時,一週的點選只有2000萬上下,《穹頂之下》的熱度已超過了很多熱門電視劇。同時,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網路上更是引發“刷屏”效應。可以說,在環境汙染這個全民休慼與共的問題上,《穹頂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不要等問題出來後再去挽回。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霧霾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應對並亟需解決的問題!遠離霧霾,呼吸同一片純淨天空!”不少網友認為,成為媽媽後,柴靜的力量似乎更強了,也證明了柴靜這次的“復出”非常成功。同時,片中“說實話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麼活”等“名言”也迅速成為昨日的網路熱點。不過,對於自己未來是否會成立個人公司製作節目,柴靜則予以了否認,稱這次的調查紀錄片,只是個人調研,播出也是公益性質,與其做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而她也表示,“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仍能與他們一起,為轉型中的社會做一點記錄和分析的工作。”4質疑之聲以女兒病情開場是否客觀《穹頂之下》熱播之時,也有部分聲音表示:柴靜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為開場來切入這個話題,是否客觀?一位曾經參加柴靜模擬演講的記者昨天在《這一年,我所見證的“柴靜與霧霾的私人恩怨”》中敘述道,柴靜的家人很支援她講出孩子的故事,但出於新聞客觀性的考量,柴靜曾經很猶豫:“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扎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臨走前,柴靜說,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放女兒的故事。這個猶豫一定會持續到片子錄製之前。”昨日,當人民網記者問柴靜,以母親這個身份切入是否有顧慮?她這樣回答:“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因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麼,這種壓力最大。後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汙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他說,如果你迴避了她生病,這種態度裡面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恥的。不用太顧慮和緊張,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有說服力。”而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在微博中這樣寫道,“柴靜對報道角色的處理:她講故事的切入點是個體(女兒)遭遇,但整個片子是深度報道、調查報道,她既是參與者和體驗者,但主要是報道者和調查者。”中石油高管反擊柴靜:穹頂之下錯誤百出中石油高管反擊柴靜:穹頂之下錯誤百出柴靜為拍攝《穹頂之下》,走訪了多個汙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並奔波於中國、美國、英國尋求空氣汙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全片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三個問題切入,深入淺出地向觀眾講解了霧霾的危害、產生原因、治理困難以及經驗教訓等等。紀錄片將中國霧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咎於中石油和中石化,這引發了眾多石油人的不滿。今天,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質量與標準管理部副總工程師萬戰翔就在立方石油網釋出長文,反擊了柴靜的說法。具體如下:大家好!我叫萬戰翔,現在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質量與標準管理部副總工程師。看了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著實讓我難以再沉默下去。昨天看到立方石油網釋出的《終於有中石油的人來和柴靜談談石油的事了!》,深有感觸,今天決定借這個平臺發表我對柴靜女士紀錄片的一些看法。此看法僅代表我個人言行,與中石油無關!柴靜近日關於霧霾的片子出發點是好的,熱心是好的。不管她被人質疑其真實動機和背後的背景,單就這個片子講,大部分內容還是靠譜的。但她真的不是內行專家,一知半解,盡情發揮。是屬於“外行看熱鬧”、說熱鬧的。我以一個石油行業標準化專家的身份糾正她片子中存在的幾大問題:1、片子雖然提出了燒煤和汽車尾氣是霧霾兩個原因,但迴避了哪個是主次輕重,讓人誤以為燒煤和尾氣對霧霾的“貢獻率”是同樣的!其實從霧霾最嚴重的整個華北地區來講,燒煤才是罪魁禍首!她自己也承認世界各國燒煤,中國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她也提到,東京的車比北京多,可是沒有霧霾。北京的油幾年前就達到“京五標準”了,與歐洲、日本同等水平。所以說華北的霧霾不該算在尾氣頭上!政府不該避重就輕一直想用行車限號來展現所謂的治理霧霾的“行政作為”。她為什麼不說明白這些呢??2、她說我國的油品標準不是政府制定的,是油企制定的。她說錯了!其實北京的京五標準是北京環保局制定的,國五標準是國家標準委制定的。幾次重要的技術指標討論和審定會議甚至都是國標委副主任親自主持會議親自拍板(我是參會見證人)。她花費百萬元調研拍片,怎麼這些基礎的事實都沒搞清楚呢??3、她說應該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多開發天然氣使用天然氣,說由於只有幾大油企壟斷經營,我國的天然氣只開採了20%多,而不像美國那樣有幾千家油企。其實她根本不懂天然氣勘探與開發是一個階梯進行可持續開採的科學道理和技術,也不瞭解中石油為了加大國內天然氣供應,投資建設了“四大戰略通道”努力進口天然氣,即使進口氣價格遠高於國內銷售價格造成進口越多虧損越嚴重的局面,但中石油為了保證清潔能源的供應仍義無反顧!!試想,如果真像柴靜說的那樣開放幾千傢俬營企業開採銷售油氣,必會魚目混珠,假冒偽劣充斥,他們的加油站你敢進去加油嗎??軍隊的坦克飛機軍艦敢用嗎??4、她說中石油中石化是副部級單位,國家發改委不敢過問生產油品的成本。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純屬其炒作和製造轟動效應的職業習慣在發揮氾濫!中石油中石化財務部門每每都是在發改委的要求下詳細報告經巨量核算的成本財務報告。怎麼在她的眼裡,中國的央企都成了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的流氓無賴了?難道他們央視就是這樣對待廣電總局的嗎?5、她這個片子本意是暴露問題,尋找解決之道,可她自己又轉圈否定自己。她說到鍊鋼燒煤是華北霧霾主因,應該遏制。可她又說這些產生霧霾的企業解決了10萬人的就業,無法取締,好像是在替政府求情解圍。也許是她腦力不夠,也許是她知識不夠,也許是她思想不夠,反正並無什麼真知灼見,其實都是幾十年前歐美國家成功治理汙染的現成理念和方法。但還是很欣賞她的出發點和滿腔激情的。片子中還有不少張冠李戴的小兒科錯誤,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對錯七三開吧。其實一句話就可概括中國霧霾之殤:每個老百姓都是霧霾的製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霧霾,責任在政府!!!世界各國治理霧霾的成功之路也證明,責任在政府!!!作者:萬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