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4月16日發生的大事件

以色列3D技術列印全球第一個完整心臟

2019年4月16日(農曆2019年3月12日),以色列3D技術列印全球第一個完整心臟。2019年4月16日早上,據路透和法新社報道,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一個團隊的研究人員用革命性的3D列印技術,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體組織,列印出了全球第一個完整的心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具備細胞和血管的3D列印心臟,它的問世有可能成為心臟病治療領域的巨大進步。研究人員將這項成果稱為“重大醫學突破”,併成功提高了移植的可能性。以色列3D技術列印心臟畫面中就是正在3D列印的“心臟”,雖然它是個迷你版,耗時3小時左右列印出來的心臟大小和一個櫻桃差不多,差不多是兔子心臟的大小,但擁有清晰的血管脈絡。研究人員從患者身上採集了脂肪組織,並且將其中的細胞和非細胞物質分離開來。分離出的細胞隨後與特製的列印材料混合到一起,列印出適合患者的心臟組織,不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3D列印心臟的全過程▲研究人員們用計算機模擬了小血管網路目前,這顆心臟裡的細胞可以出現收縮,但尚不能像正常心臟一般搏動泵血。這也是研究人員們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按計劃,他們想在1年多後開啟動物實驗,研究這種人造心臟用於器官移植的可行性。這是人工智慧與現代醫學一次完美的搭配,為人類解決心臟疾病,提供了另一種思路。目前,心血管疾病是人類的第一殺手,而心臟移植是病情嚴重患者幾乎唯一的選擇。由於遲遲沒有合適的器官,許多患者只能在等待中,迎來生命的終結。如果這一技術真的能用於人類器官移植,無疑是一大喜訊。它不但意味著心臟疾病患者可透過這種技術重新獲得健康,其他臟器官患者也同樣有希望。複雜結構的心臟可以透過3D列印,其他器官理論上也可以。研究人員表示,或許10年後,醫院將逐漸開始配備器官印表機,按需要完成器官列印過程。這不是科幻,是現實。3D技術列印前沿在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之前,3D列印技術已經多次應用於醫學領域,不過基本是以列印骨骼和模型為主。3D列印的器官組織如下頜骨、器官支架、顱骨、脊柱、骨盆等,均已經進入臨床。2014年,中國西安的京西醫院,採用3D列印技術列印顱骨,幫助一名半邊顱骨受傷凹陷的農民重建了半個頭蓋骨。同樣在2014年,北京大學研究團隊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一根脊椎,併成功地植入一名12歲男孩體內,這屬全球首例。而在2015年,日本筑波大學的團隊曾宣佈,已研發出用3D印表機低價製作可以看清血管等內部結構的肝臟立體模型,不過這些內臟器官模型主要用於研究,且由於價格高昂,在臨床上沒有得到普及。今年年初,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首次利用快速3D列印技術,製造出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脊髓支架,成功幫助大鼠恢復了運動功能所謂3D列印技術,最初是透過數字模型,快速利用金屬粉末材料列印,透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後來逐漸被運用在醫學上。美國、德國、以色列是最早涉獵3D列印技術的國家,後來英國、中國、日本、澳大利亞也在爭搶這種技術。尤其需要看到,以色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創新之國”。位於中東,飽受戰火衝突的以色列其國土面積雖不如北京與上海的總和,人口也只有區區800萬,卻已經誕生了10多位諾獎得主,科技已經躋身全球科學技術地區排名前十。其熟練掌握3D列印技術,已經將之應用到各個領域,特別是軍事和醫療行業。在軍事方面,以色列正在探索3D列印戰鬥機的零部件,以實現戰時被封鎖後的自給自足。在醫療方面,2018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公佈了3D列印藥物膠囊技術,使常規制造技術無法實現的藥物定製化和個性化有了可能。公開資料顯示,小小的以色列,在3D列印技術方面,有10個左右享譽世界的企業。如今,特拉維夫大學又攻破了3D列印心臟技術,以色列儼然是要在3D列印醫療領域引領世界的節奏。特拉維夫大學使用的3D印表機3D列印內臟相比於傳統移植有兩大優勢:1、不必苦等,可隨時訂製;2、由於列印材料來自病人自身的組織與細胞,不會產生傳統移植帶來的免疫排斥反應。全世界目前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數遠遠大於捐獻數,許多人因為等不到需要的器官而失去了活著的機會。利用3D列印技術,可是實現人造器官的批次生產,滿足病人器官移植需求。所以對全體人類來說,無論在3D列印技術領域,各國拼搶的態勢如何,這樣的良性競爭都是好事,它終將惠及所有人。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一項技術便能實現商業化,造福人類,讓更多人有繼續活下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