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生小區到城基花園

2024-02-06 6 [ 日記 ]

年3月2日

——讀《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後的仿寫

(一)

我從前的家位於民生小區,我的童年是在那裡渡過的。如今相隔6年多了,雖然離開後再也沒有回去過,但那裡的一切現在仍記憶猶新。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而高挺的假山,被風吹歪了並順勢而長的松樹,就連花壇中的許多花還記得那麼清晰,什麼黃色的菊花,紫色的茉莉花,紅色的雞冠花……以及夏日裡孜孜叫的蟬、細長的蜻蜓和圍著花朵飛舞的小蜜蜂,夜晚的路燈下鬥架的蛐蛐兒……現如今都成了我童年的回憶。

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在月光下給我講故事,什麼黃繼光、邱少雲、孟子鑿壁借光等都是我愛聽到,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相傳古時候,天上有個叫織女的仙女,來到人間,愛上了人間的一個叫牛郎的後生,並與其結婚生子。這件事後來被天宮裡的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招回天宮,牛郎回到家知道後,用筐擔著兩個孩子上天去追,可是被那狠心的王娘娘劃的一道天河阻擋住了。從此牛郎織女天各一方,隔河相望。思念丈夫及孩子的織女整天以淚洗面。再後來,在天宮眾大臣們的求情下,王娘娘開恩同意牛郎織女一家人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團聚一次,但地點必須是在天河上,天河上連橋都沒有,怎麼團聚呀!眾臣們知道這是王母娘娘使的又一毒計,就在眾天兵天將想再次求情時,王母娘娘卻宣佈退朝了。後來這件事被喜鵲仙子知道了,於是喜鵲仙子來到人間,通知喜鵲們七月初七都到天河上去搭橋——即人們說的“鵲橋”。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這天人們都看不到喜鵲。有了這個鵲橋,牛郎織女一家終於團聚了,其喜悅之情易於言表,傳說這天的夜晚,人們在葡萄架下就能聽到他們團聚時開心的笑語聲。

這個故事使我覺得很好奇,於是每年的七月初七,我都嚷著讓大人們陪我到葡萄架下去聽牛郎織女一家人的歡聲笑語。可幾個春秋過去了,直到現在,也沒有聽到來自天堂的聲音。

(二)

冬天的比較的無味,可一下雪,就兩樣了,我們幾個小夥伴們堆雪人、打雪仗,可開心了……最有趣的是我們幾個大一點的夥伴們組成一個軍隊,拿來著模擬槍,一夥當解放軍,一夥當壞蛋,玩“攻山頭”。那時,我們雖然還小,可是誰也不願意演壞蛋,沒辦法,只好以猜拳來決定。

6週歲那年,不知道為什麼,家裡人要將我送到離家較遠的文化小學讀書。再後來,我的家也搬出了民生小區。也許是因為每天都在外邊與小夥伴們嬉戲而不完成幼兒園老師留的作業吧!也許是因為冬天我太愛爬那光禿禿的假山吧!也許……都不知道。總而言之:我走進了學校,告別了兒童時代,在後來便隨全家離開了民生小區我的民生小區我那裡的菊花我民生小區的夥伴們……

(三)

出門左,不到一公里,便是我們的小學校。從鐵大門進去,上二樓左第6個教室就我的班級——一年四班。班級正面的牆壁上貼著五星紅旗和“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八個大字,字的下方就是老師向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黑板。每天上課前我們都要給老師敬禮,老師也給我們還禮。

我的小學第一任班主任老師叫石岫巖,四年級結束後,換成了丁玉珠老師,丁老師50多歲,和藹可親、頭髮花白、上課時戴著一副老花鏡,我對她很尊敬,因為我早就聽說她是文化小學裡博學多才的學者,連校長都很敬佩她。

白天我在學校上課,中午描字貼,晚上回家寫作業,複習功課,開始時作業還不是很多,可後來的作業漸漸地多了,由原來的一張試卷增加到兩張,再到後來增加到兩張試卷再加一課習題。作業雖然多,也一定是要完成的,不然是要被教師罰站的。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清晨的詩朗誦是我們新一天學習功課的開始。

課餘時間,我們大家彼此間做著各自的愛好,有摺紙的,有鬥卡通裝飾物的,而我卻是描畫,把薄宣紙覆在課本的人物或山水畫上描,開始描的不很像,但後來漸漸地好了,小學畢業,我已畫了厚厚一大本了,如今拿出欣賞時,往往還能勾勒起當年畫這些畫時的一些小故事!

即使我搬到了城基現在的家,民生小區我也永遠忘不了,忘不了我在你“懷抱”中渡過的幼年時期的每一天。

我懷念你,民生小區。

我忘不了你,民生小區。

指導教師:肖本工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