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的那一邊——讀《水滸》有感

2024-02-07 4 [ 讀後感 ]

清代文學家金聖嘆有個觀點:水滸中英雄好漢聚義落草的地方為什麼是水滸梁山?是因為詩經中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是說,直到天地的盡頭,大水蒼茫的水岸之前,都是王的勢力所轄制的範圍,都須聽從王的命令,而"水滸",意即水濱之中,即水岸的另一邊,是超然而獨立的天地。

這觀點雖有幾分主觀臆測,卻也不無道理。然而英雄好漢們,從水岸的這一邊,到水岸的另一邊,過程委實是常人難以揣測的艱難險阻。

北宋末年,正式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的朝代。皇帝不理政事,一心求道;奸臣把持朝政,腐敗靡亂。好漢們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武功高強,卻不得不臣服貪官汙吏的侮辱;他們俠肝義膽,卻不得不順從豪強劣紳的欺凌。橫徵暴斂,欺男霸女,魚肉鄉民……在水岸的這一邊,受到忘得恩惠與保護的同時,不得不聽從與臣服。這是水岸這一邊永遠的、命定的命運,無可更改不容置疑。

於是好漢們疑,於是好漢們怒,於是好漢們終於揭竿而起。當他們臣服得不能自由呼吸,順從到令人作嘔時,他們終於抬起低下的頭,直起彎曲的脊樑,祭出武器,鐵骨錚錚的說:"我們要反抗!"

我們且看林沖。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有勇有謀,豪情萬丈,然當他的妻子被花花太歲高衙內調戲時,林教頭怒髮衝冠,將來者"扳過臉來",一見是他,先"自手軟了"。

林沖對花和尚是這麼說的:"原是高太尉的衙內,時間不發。倘教訓於他,太尉面上須不好看。""林沖合著不吃他的請受,且饒他一回。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他自我安慰高衙內不過"不識得荊婦"--尚未醒悟的好漢表現的何等逆來順受!

而當他刺配滄州,心中猶存有對王的念想,對回到水岸這一邊的渴望。可陸富二人的對話將他的全部幻想徹底粉碎,安分守己的好漢終於悲憤不已,正應那句老話: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當眾多好漢聚義一廳,共同聚集於水岸的那一邊時,他們心內感到了真正的自由,如同散落九州的一個個音符,當他們湊集一處,便譜成一曲千古流芳的進行曲!

這裡有拳打鎮關西二東逃西躲的花和尚魯智深,有落魄賣刀的楊志,還有義舉殺嫂,醉打蔣門神的武松,亦有政治失意的宋江……水岸的那一邊包容著所有大膽反抗的好漢,人人平等自由,無上下階級之分,他們真正脫離了限制,水岸的限制!

可惜,水岸的這一邊,中歸屬於這一邊,即便以己手建立出另一個天地,終歸想離開。宋江一句"望天望早降詔招安",在大吹大擂的熱鬧歡騰中冷了多少弟兄的心。之後的招安,為朝廷平定反賊,一面勝利,一面損兵折將,每每宋江皆"哭得昏倒""痛心徹骨""透心骨的涼,"不知他想從水岸的那一邊回到這邊的那刻,正是種下這些痛苦的根源。如毛澤東所說,歷史上沒有真正成功的農民起義,非死即傷,即便不死,也不過是成為新王,博一時風光,之後仍要去面對一批批從水岸那一邊而來的覺醒者與反抗者,那是歷史的死迴圈,不徹底的惡果。

所以,好漢們,如果重來一次,不要再脫離水岸的那一邊,那,才是真正的歸宿。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