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當代英雄讀後感】
記得聽說這本書是在一次選修課上,於是便想借來看一看,還有在中外文化比較課上,李元老師告訴我的,張景超老師在上網時所用的名字是畢巧林。是《當代英雄》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於是我決定借來看一下。想知道老師為什麼用這個名字。
起初,有些懵懵懂懂的。後來才漸漸的進入書中的語境。慢慢地我喜歡上畢巧林這個形象了,誠然,在這個形象上。我多少找到了一些我個人的影子。
畢巧林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但又會隨著事業的發展和生活的積累很快的退去,他曾經沉醉於用金錢換來的卑劣情慾,但很快這又會使他感到厭倦。他卻能熱衷於冒險行動和遊戲愛情當中,給別人帶來無限的傷痛和悲哀。或許這曾使他感到過絲絲的溫暖,但最終自己還是陷入了痛苦。正如書中所描寫的那樣:“我的脾氣不好,是我所受的教育把我變成這樣,還是上帝把我創就成這個樣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我造成了別人的不幸,我自己也不會比別人幸福多少;自然,別人不會因此得到什麼安慰,但是事情既然這樣,也只好隨他去了。在我想青春年少的時候,自從離開了親人的保護,我就瘋狂的沉溺於金錢可以買到的享樂裡面。這樣的享樂自然使我感到厭倦。後來我進入了社交界,社交活動也很快使我厭煩;我戀上了社交界的美人兒,也有人鍾情於我,但是他們的愛情只能使我想入非非,激起我的虛榮心,而我的內心卻很空虛……我開始讀書學習——學習同樣使我感到厭倦;我發現榮譽也好,幸福也好,都和學問毫無關係,因為最走運的人都是一些胸無點墨的人,而榮譽則來自成功,要取得成功,只要善於鑽營。”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雖精力充沛、才智過人,但到處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因而養成了玩世不恭的處世態度,於是便將自己的充沛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遊戲戀愛和冒險活動中,給別人帶來痛苦和不幸。在我們看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無助的。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他覺得活著或許是無意義的,生在世界上,有目標又無法達到這很悲觀,這些問題使他很苦悶。正如畢巧林自己所說的:“啊,目的肯定是有的,我肯定負有崇高的使命,因為我感覺到心靈裡充滿了使不完的力量,但我不知道這使命是什麼;我沉溺於空虛而卑劣的情慾,我在這情慾的熔爐中鍛鍊的像鐵一樣冷酷和堅硬,卻喪失了追求崇高目的的熱情,喪失了人生最燦爛的年華。從那個時候起,我多少次扮演過命運之斧的角色!我像一副刑具,常常無冤無仇,毫無憐憫之心,落到註定要犧牲的人的頭上……”,其實我們知道無目標並不是他的本意,是社會不讓他有目標。
如果我們不看此作品的相關分析,我們也幾乎能看出他精神世界的空虛,現實生活的無目標性,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似乎是多餘的。如果我們看了此小說的創作背景便可以知道,造成他這種“多餘人”形象,是有社會的原因,當然,個人性格,經歷也很重要。
我們可以看出他不僅在當時的社會是多餘的,就算到今天,他也很可能無法與人相處,被視為另類或者是多餘的。不過我們只要稍加思考,便可以知道他不僅是個典型形象,而且是個時代的典型。用萊蒙托夫自己的話說畢巧林“這幅肖像是由我們整整一代人身上發展到極點的惡習構成的。”因此可以說畢巧林的形象雖是典型但卻具有普遍性。
【篇二:當代讀後感】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書,名叫“星光在閃爍:當代英雄譜”。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我的讀後感。
“星光在閃爍:當代英雄譜”這本書共有二百五十六頁,講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黨的好乾部焦裕祿”、“優秀共產黨員、女工程師華怡”等二十二人的感人事蹟,他們處處以人民為重,卻都在年輕時為了國家的發展而犧牲了,臨死之前還想繼續為人民服務。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屬他了—“光輝的榜樣—雷鋒”。
以前,我只知道雷鋒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做了不少的好事,其餘的也不太清楚了。但是,當我讀了這本書以後,讓我知道了他還很節約,只要一碰到為人民服務之類的事,就會立刻奮不顧身地答應。事事大公無私,處處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但是,他卻在二十二歲時,被曬衣服的木杆子砸到頭,不幸去世了。二十二歲,多麼年輕的一個生命呀!為此,大家都很傷心,自動戴上了黑紗和白花,懷著沉痛悼念的心情,護送著雷鋒同志的靈柩向烈士陵園走去。
雷鋒入伍兩年來,記過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受嘉獎多次;被評為艱苦奮鬥的節約標兵,少先隊優秀輔導員,模範共青團員、共產黨員,當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一九六二年二月間,雷鋒以特約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瀋陽部隊召開的首屆共青團員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他獲得的獎項可比我們學校所有人獲得的獎項還要多呢!
當我每次讀到雷鋒感人的事蹟時,就會反反覆覆地讀很多遍,每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當我讀到雷鋒為了幫一位老人找到孩子,為了兩個小時的地址時,就會在心裡暗暗的發誓:我也要像雷鋒一樣做好人好事!
一次,我讀到了雷鋒說的那麼一段話“有些人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於擠,願不願意鑽。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兒也沒有,但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善於鑽。”我覺得這段話非常有道理。因為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如果做任何事都抓緊一點,就會有時間去做別的事。
小夥伴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像雷鋒一樣做好人好事!
【篇三:《當代英雄》讀後感作文】
《當代英雄》是萊蒙托夫寫的的長篇小說。作者萊蒙托夫是19世紀的俄國詩人,詩人寫小說的還真不多見。他生於莫斯科一個小貴族家庭,中學時開始寫詩,1835年發表長詩《哈吉-阿勃列克》,引起文壇注意。1837年普希金在決鬥中重傷後去世,萊蒙托夫憤然寫下《詩人之死》一詩,直言殺害普希金的罪魁禍首是俄國上流社會,他因此被當局流放到高加索地區。1839~1841年他完成了長篇小說《當代英雄》。這部小說由5個相對獨立的中短篇小說組成,作品透過描述精力充沛、才智過人的貴族青年畢巧林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無法施展才能,結果成了只好在一些無聊小事上消耗自己生命的“多餘人”的經歷,強烈表現對黑暗現實的否定態度。小說的大部分篇幅是用主人公日記的形式,重在自我心理剖析,兼有現實主義的客觀具體描寫和浪漫主義直抒主觀情思的特色。
主人公畢巧林,青年貴族,空虛無聊,冷酷自私。然而他內心深處似乎埋藏著有所作為的渴望,萊蒙托夫選取了畢巧林生活中的不同片斷,從不同角度予以再現。《當代英雄》是俄羅斯文學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說,也是最優秀的心理小說之一。萊蒙托夫運用口頭語言,極力避免使用過時的外來語和法語。人物語言富於鮮明的個性。《當代英雄》同時也是一部社會心理小說,作者試圖透過畢巧林對社會的態度來揭示他的個性。畢巧林既是社會的產物,同時又與社會對立,不能融入社會。他是當時青年一代的代表,他們找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因而進入了“多餘人”行列。
不愧是詩人寫的小說,我看了兩遍才有一點體會:像畢巧林這樣的人怎麼會成當代英雄呢?讀到最後,我有些明白,畢巧林其實代表了當時社會的一個青年群體,因為社會的原因,他們無所事事,內心空虛,只有到處惹事生非了。主人公畢巧林是個玩世不恭的人,有錢且任性,對於追求女人他很有一套,欲擒故縱,先後玩弄了多個女人的情感。他喜歡冒險,有激情,愛自由,對任何東西都是一旦追到手就厭煩。他不想過著平庸閒靜的生活,不斷尋找刺激,甚至連生命也不在乎。似乎每個國家都有一個迷茫的時代,19世紀初的俄國,年輕人沒有理想,不知道為什麼活著,成了“多餘人”。美國20世紀60年代也有過類似的現象,越戰陰影、動盪喧囂,催生各種運動風起雲湧,人生觀和價值觀大沖擊,導致年輕一代迷茫,看不到未來,出現了“嬉皮士”現象。他們著奇裝異服,玩搖滾,群居。性格反叛,對現實不滿。相同的是我們的文革時代也存在此類現象,文化運動大破大立,中國傳統文化被割裂,形成斷代層,信仰遺失,道德觀念遺失,傳統國學精華遺失,那個年代的很多青年人迷失了,沒有生活目標,同樣也看不到未來。
改革開放,中國富起來了。而現在,中國正在走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依法治國之路。我們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有實現現代化的期望,有中國夢的夢想,有核心價值觀的理念,讓年輕一代朝氣蓬勃。他們有夢想、有期望、有未來,還有一個可以讓他們建功立業的廣闊舞臺,去演繹自己精彩的人生,他們不會也不可能成為萊蒙托夫筆下的“多餘人。”
【篇四:當代英雄讀後感】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書,名叫“星光在閃爍:當代英雄譜”。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我的讀後感。
“星光在閃爍:當代英雄譜”這本書共有二百五十六頁,講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黨的好乾部焦裕祿”、“優秀共產黨員、女工程師華怡”等二十二人的感人事蹟,他們處處以人民為重,卻都在年輕時為了國家的發展而犧牲了,臨死之前還想繼續為人民服務。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屬他了—“光輝的榜樣—雷鋒”。
以前,我只知道雷鋒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做了不少的好事,其餘的也不太清楚了。但是,當我讀了這本書以後,讓我知道了他還很節約,只要一碰到為人民服務之類的事,就會立刻奮不顧身地答應。事事大公無私,處處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但是,他卻在二十二歲時,被曬衣服的木杆子砸到頭,不幸去世了。二十二歲,多麼年輕的一個生命呀!為此,大家都很傷心,自動戴上了黑紗和白花,懷著沉痛悼念的心情,護送著雷鋒同志的靈柩向烈士陵園走去。
雷鋒入伍兩年來,記過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受嘉獎多次;被評為艱苦奮鬥的節約標兵,少先隊優秀輔導員,模範共青團員、共產黨員,當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一九六二年二月間,雷鋒以特約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瀋陽部隊召開的首屆共青團員代表會議,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他獲得的獎項可比我們學校所有人獲得的獎項還要多呢!
當我每次讀到雷鋒感人的事蹟時,就會反反覆覆地讀很多遍,每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當我讀到雷鋒為了幫一位老人找到孩子,為了兩個小時的地址時,就會在心裡暗暗的發誓:我也要像雷鋒一樣做好人好事!
一次,我讀到了雷鋒說的那麼一段話“有些人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工作忙,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於擠,願不願意鑽。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兒也沒有,但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善於鑽。”我覺得這段話非常有道理。因為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如果做任何事都抓緊一點,就會有時間去做別的事。
小夥伴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像雷鋒一樣做好人好事!
【篇五:《當代英雄》讀後感】
記得聽說這本書是在一次選修課上,於是便想借來看一看,還有在中外文化比較課上,李元老師告訴我的,張景超老師在上網時所用的名字是畢巧林。是《當代英雄》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於是我決定借來看一下。想知道老師為什麼用這個名字。
起初,有些懵懵懂懂的。後來才漸漸的進入書中的語境。慢慢地我喜歡上畢巧林這個形象了,誠然,在這個形象上。我多少找到了一些我個人的影子。
畢巧林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但又會隨著事業的發展和生活的積累很快的退去,他曾經沉醉於用金錢換來的卑劣情慾,但很快這又會使他感到厭倦。他卻能熱衷於冒險行動和遊戲愛情當中,給別人帶來無限的傷痛和悲哀。或許這曾使他感到過絲絲的溫暖,但最終自己還是陷入了痛苦。正如書中所描寫的那樣:“我的脾氣不好,是我所受的教育把我變成這樣,還是上帝把我創就成這個樣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我造成了別人的不幸,我自己也不會比別人幸福多少;自然,別人不會因此得到什麼安慰,但是事情既然這樣,也只好隨他去了。在我想青春年少的時候,自從離開了親人的保護,我就瘋狂的沉溺於金錢可以買到的享樂裡面。這樣的享樂自然使我感到厭倦。後來我進入了社交界,社交活動也很快使我厭煩;我戀上了社交界的美人兒,也有人鍾情於我,但是他們的愛情只能使我想入非非,激起我的虛榮心,而我的內心卻很空虛……我開始讀書學習————學習同樣使我感到厭倦;我發現榮譽也好,幸福也好,都和學問毫無關係,因為最走運的人都是一些胸無點墨的人,而榮譽則來自成功,要取得成功,只要善於鑽營。”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雖精力充沛、才智過人,但到處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因而養成了玩世不恭的處世態度,於是便將自己的充沛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遊戲戀愛和冒險活動中,給別人帶來痛苦和不幸。在我們看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無助的。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危機。他覺得活著或許是無意義的,生在世界上,有目標又無法達到這很悲觀,這些問題使他很苦悶。正如畢巧林自己所說的:“啊,目的肯定是有的,我肯定負有崇高的使命,因為我感覺到心靈裡充滿了使不完的力量,但我不知道這使命是什麼;我沉溺於空虛而卑劣的情慾,我在這情慾的熔爐中鍛鍊的像鐵一樣冷酷和堅硬,卻喪失了追求崇高目的的熱情,喪失了人生最燦爛的年華。從那個時候起,我多少次扮演過命運之斧的角色!我像一副刑具,常常無冤無仇,毫無憐憫之心,落到註定要犧牲的人的頭上……”,其實我們知道無目標並不是他的本意,是社會不讓他有目標。
如果我們不看此作品的相關分析,我們也幾乎能看出他精神世界的空虛,現實生活的無目標性,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似乎是多餘的。如果我們看了此小說的創作背景便可以知道,造成他這種“多餘人”形象,是有社會的原因,當然,個人性格,經歷也很重要。
我們可以看出他不僅在當時的社會是多餘的,就算到今天,他也很可能無法與人相處,被視為另類或者是多餘的。不過我們只要稍加思考,便可以知道他不僅是個典型形象,而且是個時代的典型。用萊蒙托夫自己的話說畢巧林“這幅肖像是由我們整整一代人身上發展到極點的惡習構成的。”因此可以說畢巧林的形象雖是典型但卻具有普遍性。
【篇六:讀萊蒙托夫《當代英雄》有感】
卡爾維諾有個著作集叫做《為什麼讀經典》,其中他在第一篇透過多重解釋給出了若干關於經典的定義。其實我們在閱讀一部經典名著時,或是在閱讀完畢一本經典著作時,也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讀經典?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經典之作?
文學是人學,我想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命題。文學藝術的核心之點是人,是在同世界和環境打交道時塑造著自我的人。因此文學的本質實際是一個人的本質的問題。那麼回到“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這一問題上,我們首先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們讀經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認識我們人本身。經典是什麼,即是那些描寫出人的成長變化的心歷路程的書籍,在這裡我們體味到生活之路的痛苦與艱辛,在這裡我們也同樣感受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份堅韌與偉大,於是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反觀自身,或是精神上的淨化與提升,或是行動上的改變與改善。
我們可以把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當作一部心理分析小說來閱讀,事實上這也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心理分析小說。該部長篇小說共分為五個部分,作者匠心獨運,先是由在高加索服役的軍官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向作者(身份是一個過路軍官)講述畢巧林和切爾克斯姑娘貝拉的愛情故事(《貝拉》),接著由這位作家講述途中見到畢巧林的印象(《馬克西姆?馬克西梅奇》),並由此引出《畢巧林日記》裡種的三篇小說(《塔曼》、《梅麗公爵小姐》、《宿命論者》),這時已經不是由第三者來介紹畢巧林,而是由主人公自己透過日記的形式來剖析自己的心靈。
作者在序言裡這樣寫到:一個人的心靈的歷史,哪怕是極其渺小的心靈,它也未必比整整一個民族的歷史來得乏味和缺少教益,尤其是這部歷史是一個飽經滄桑的人自行省察所得出的結果。透過整部小說的閱讀我們可以大致還原一個主人公的形象,畢巧林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繼奧涅金之後的又一“多餘人”形象,他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俄羅斯貴族青年的典型,他生來並非是一個平庸的任務,他富有使命感,意志堅定,才能出眾,他渴求行動,渴求鬥爭,想做出一些對社會有益的工作。但是三十年代的俄國,沙皇的統治更加嚴酷黑暗,人民遭受的壓迫、人性受到的壓抑、遭到的摧殘更加深重。人的優點、才能、力量無法在可怕的現實裡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要改變這個社會缺乏方向和力量。主人公畢巧林肯定做過很多的嘗試,但是他的嘗試在這樣的年代肯定得不到任何好的結果。可是剩下的時間用來做什麼呢?畢巧林這一代的俄羅斯上層社會的年輕貴族們漸漸淪落,他們玩世不恭,以玩弄別人的感情,造成別人的痛苦也造成自己的痛苦為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成了一種在社會上多餘的人。
“我天生胸懷坦蕩,可是有人責備我狡猾,這樣我就變得內向了。我本來善惡分明,但是沒有人來愛護我,相反,大家都來侮辱我,我就變得容易記仇了。我從小鬱鬱寡歡,人家的小孩子都快快活活,說說笑笑,我覺得自己比他們高尚,人家卻把我看得比他們低劣,我就變得容易嫉妒;我天生有一顆愛心,可是沒人理解我,我也就學會了恨。我那平淡無奇的青春年華就是在和自己、和社會的不斷爭鬥中逝去的,由於害怕人家嘲笑,我把自己一些最善良的感情能夠深深埋在心底,它們也就在那裡死亡。我說了真話,人家不相信我,我只好撒謊。”這是主人公記錄在日記裡的一段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深深的無奈與悲哀,不是自願去墮落與冷漠,而是整個大的環境、大的人群迫使他們成為走入了迷途的玩世不恭的一代。“我精神上殘廢了,我的心有一半已不存在,它枯萎、消失、死亡了,我割捨了它。另外一半還在微微的跳動,為替每個人效勞而活著,可是這一點沒有人發現,因為誰也不知道我的心已有一半死了。”其實在畢巧林冰冷冷的外殼下還是深掩著一顆熱烈但卻痛苦的心靈的,不然麻木的人何來如此的深省,徹底冷漠的人何來仍是微微顫動的心靈。可是極度冷酷的現實、嫉妒自私冷漠的群體不再保全一顆年輕人的心靈。
畢巧林在回顧自己一生全部往事時,他不由自主地問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生在世界上有什麼目的?但是當具體的目標無法找到時,他只好自怨自艾:“啊,目的肯定是有的,我肯定負有崇高的使命,因為我感覺到心靈裡充滿了使不完的力量,但我不知道這使命是什麼;我沉溺於空虛而卑劣的情慾,我在這情慾的熔爐中鍛鍊得像鐵一樣冷酷和堅硬,卻永遠喪失了追求高尚目標的熱情,喪失了人生最燦爛的年華。從那個時候起,我多少次扮演過命運之斧的角色!我像一副刑具,常常無怨無仇,毫無憐憫之心,落到註定犧牲的人的頭上。”現實使他變成一個失去方向、精神空虛、兇惡怨恨、對人失去信心的人,這不僅是畢巧林對自己的鑑定,也是作家對那個時代的專制制度的無情鞭撻,歸根到底,這樣一代青年人之所以無所作為、無聊空虛、玩世不恭都是由於黑暗的沙皇統治、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一個人的戰爭,在黑暗的時代面前,主人公所代表的一代青年的心靈被冷凍扭曲了,在大的極權與專制下面是不會存有個人熱情信心的空間的。在擠壓中,年輕人變了型,成為無動於衷的人、多餘的人,更甚是時代的幫兇。但是畢巧林在這場戰爭中有畢竟是沒有意志消沉,完全被打敗的。當畢巧林離開基斯沃斯茨克,來到N要塞,他回首往事,問自己為什麼不走上命運為他開闢的那條安逸歡樂的道路時,他的回答是:“不!我是不可能安於這種命運的!我就像一個生長在海盜船上的水手,心靈已經習慣與風暴鬥爭,在戰鬥中出生入死,一旦被拋到岸上,儘管有濃廕庇日的樹林在誘引,和煦的陽光在撫慰,卻會感到無聊和苦悶;他會整天在海邊的沙灘上躊躇,秦廷拍岸波浪的單調的絮語,劇目眺望煙波浩淼的遠方:看看在隔開大海和灰色雲層的白色水平線上是不是閃現一片期待已久的白帆。”毫無疑問,主人公還是嚮往有所作為、有所抗爭的生活的,那“期待已久的白帆”正是他冷漠與荒寒的心靈底處最熱切的希望。這樣說‘來在這場看似無聲靜止的戰爭,最後的畢巧林還是一個有著明朗希望的即將行動者。借用海明威的那句話“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多餘人的畢巧林在與社會、體制的這場較量中終究還是個擁有不敗意志的年輕人。
作家萊蒙托夫採用日記的形式來塑造畢巧林的性格是這一心理分析小說的重要特點。日記是一種人物心裡的自白,在日記裡,有對自己整個內心世界,自己整個複雜、矛盾的內心的精細分析,有對周圍人物的細心觀察,以及對時代與社會事件的主管評述。作者採用這種由客觀到主管的描述,把人物從外貌到內心完全徹底地展示出來,也使得讀者即我們在閱讀時可以無限制的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他的靈魂的起伏變化,其實也是在考察我們自己靈魂的純潔度。
再次回到“我們為什麼需要讀經典”這個問題上來,對於《當代英雄》這樣一部俄羅斯經典著作,我們讀後有什麼重大的啟發與感想呢?卡夫卡曾經說過我們需要的閱讀是一把能夠破開我們內心堅冰的厲斧,我們需要的是一本能夠給我們的靈魂帶來震擊與敲打的經典著作。《當代英雄》描述的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社會出現的多餘人代表的青年畢巧林,描述的是他在生的過程中的對抗、沉淪與萌生新的希望,難道這樣的心靈選擇與歷程不是我們每一人所要經歷或正在經歷的嗎?
我們的青少年正處在心靈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有一種正確的嚮導是非常關鍵的。要知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總是順風而行的,不是被天賦著來享受自由與幸福的,自由與幸福是要透過不斷努力的奮鬥與爭取來實現的,我反抗故我存在。人是無用的激情,但人又必須是有激情的,不能因為懶散、畏懼就放棄了自我選擇、自我奮鬥的激情,人的一生當效仿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而不是做一個無所事事、無動於衷的旁觀者、冷漠的人。文學是人學,正是承載著對人的生命的終極關懷,文學才顯得溫情脈脈,才總是給孤獨與冷寂的心靈承上溫暖與希望。為什麼我們需要經典閱讀,因為經典中不僅呈現出了一個人面對社會時的那份迷惘、無助、受制與痛苦,更是展開一個看得到的未來的美好圖景,人是有希望的,有目標的,最終朝向自由的。
在與黑暗的沙皇統治、殘酷的極權制度對抗的戰爭中,畢巧林的心靈曾經被鍛造的像鐵一樣冷酷與堅硬,可最終徜徉在海邊的沙灘上,感受著綠蔭濃濃,陽光溫柔,他的灰色的雙眼裡呈現出了希望的白帆。他本非一個平庸之輩,他本是一個心懷崇高與夢想的年青人,他本是一個渴望大施拳腳、大展宏圖的有為青年,可是?
我們在閱讀完這部作品時,在無限制的走近一顆年青人的心靈後該有什麼樣的想法與行動呢。我們的青年一代正處在一個光明的健康的社會里,享受著一定程度上的物質的極大豐富,這時所謂的一個人的戰爭,其實就是與那物質大豐富後的極度膨脹的人的慾望來抗爭,是與自我的意志相抗衡。人該擁有飽滿的心靈,沉甸甸的頭顱,可不能在豐富的物的面前迷失了心靈,丟棄了思想。我們要堅定地追尋著真理、愛與自由,堅韌地去實踐內心中的崇高的思想,時刻準備承擔建設祖國的大任。我們應該時刻記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時刻記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傳統。所謂經典正是這些時刻提醒著我們身而為人的責任與偉大的作品。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在《當代英雄》這樣一面文學經典的大鏡子裡,。而我們每一個走近經典,懷有思想的年青人都是我們時代的堅強勇敢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