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讀後感體會

2024-02-07 9 [ 讀後感 ]

【篇一:孔融讓梨讀後感】

今天我和媽媽讀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讓梨》。

故事裡面講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歲一天,鄰居家送來一筐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大家都好奇的問他,你為什麼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們比我大,應該吃大梨,我是小弟弟,應該吃小的啦。大人們聽了都稱讚孔融是個懂事謙讓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並不是叫我們讓一個梨,而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應該學會謙讓,要多關心別人,不要光想著自己。我決心以後要做一個像孔融一樣有謙讓精神的,有愛心的人。

【篇二:孔融讓梨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誇他有禮貌。

我讀到這裡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後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一定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篇三:《孔融讓梨》讀後感】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說的是四歲半的孔融在吃梨的時候,讓著他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

孔融四歲半就會謙讓,太了不起了!少吃一口梨,可美名揚天下,真是太划算了!

我們呢?拿個東西挑來挑去的,都挑好的。有的人就因為沒有挑到好的,就和別人爭,有時候還大打出手。還有的小朋友把好的拿走自己吃,剩下不好的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吃。

我們這些“紅領巾”應該讓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尤其是弟弟和妹妹,他(她)們太小了,哪怕我們不吃,也要讓他(她)們吃。

我們要像孔融一樣知道謙讓。

【篇四:《孔融讓梨》讀後感作文】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當然很幸運我的孩子能夠擁有趙老師這樣負責並且有親和力的班主任。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有責任陪同和輔導孩子的學習,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兒一起閱讀課外書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樂趣,我覺得孩子的成長讓我明白了從小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很重要的。當然這些更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誨。

2012年3月27號我與張鑫悅共同閱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這個故事是寫的是古時候一位四歲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紀的他就明白先禮讓別人,這種有禮貌的精神是值得現在的孩子去學習的。我相信這麼小的孔融能夠明白付出、明白禮讓的人長大一定也會有很好的成就。俗話說的好,想要得到什麼先要去付出什麼。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可能就是這個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穫。今天孔融讓出的也許是隻是一個梨,而他日後得到的也許是屬於他的整片天空。

讀完這篇文章,悅悅給對我說,我也要像孔融一樣,把好的讓給爸爸媽媽先吃。可能7歲的她還不瞭解孔融讓梨的真諦,但是,透過我細細的解說,她似乎更能瞭解孔融讓梨的真正含義。

讀文章不僅能夠讓孩子在詞彙增加更豐富的知識,還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後我會更積極的輔導孩子學習課外知識,希望她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更上一層樓。

【篇五:孔融讓梨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後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誇他懂事。

看到這裡,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麼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慚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別!怎麼回事?聽我慢慢道來。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家也正好在少兒圖書館附近,我便有事沒事就到圖書館借書,但我一般喜歡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要去借書,便纏著爺爺跟我去,但爺爺因為在燒開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顧,所以爺爺燒完開水就要去照顧弟弟。但我卻不懂事,一個勁地纏著爺爺。爺爺非常生氣,批評了我,我還不服氣,也小聲嘀咕了幾句。唉,現在想起來多後悔啊!爺爺是多麼疼愛我啊,我卻那麼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我十歲了還那麼不懂事,慚愧啊慚愧。

尊老愛幼,是多麼偉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對你刮目相看,快學會這一種美德吧!這樣才會讓你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篇六:孔融讓梨讀後感400字】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說: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圓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張燈結綵,僕人們十分忙碌,為晚上的賞月做準備。正在賞月的時候,僕人端來一個托盤,裡面放著幾個黃橙橙的大鴨梨讓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讓孩子先吃,老大又讓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問孔融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說:"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應該吃小的。”爸爸又說:“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應該吃最小的呀!你為什麼要吃最小的呢?”“哥哥們都讓著我,讓我吃大的,我也要讓著七弟,讓七弟吃大的。”旁邊正好孔家的長輩都在,長輩們決定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孔家的家傳,讓後人仿效。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謙讓呀!其實,只要我們也像孔融一樣懂得謙讓,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樣感人的事情!

同學們,讓我們也像孔融一樣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想到別人,最後輪到自已吧!

【篇七:孔融讓梨讀後感】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它講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給了孔融一個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給了哥哥,父親問他:“你為什麼要把大梨給哥哥呀?”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父親又給了孔融一個大梨,孔融給了弟弟,父親又問他:“你為什麼要給弟弟呀?”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

以前,媽媽買了好吃的,我覺得大的好的理所應當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經常因為一些小東西爭得面紅耳赤。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謙讓是一種美德,我們要學習它,但不能凡事都謙讓。比如:學習上我們要你追我趕,相互比拼,這樣我們才能共同進步。

【篇八:讀《孔融讓梨》有感1000字】

中華自古以來都傳承著禮讓兄弟姐妹的傳統美德,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感受到古代的小孩子都這麼懂得禮讓,何況我們現代人呢?

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並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後,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後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後,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麼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誇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孔融是最小的一個,在現代社會中,長輩有好的,有大的東西都會毫不猶豫的給最小的小孩子,無比溺愛他,呵護她。這也成為了現代常見堪稱幾乎的現象。尤其是獨生子,家長團團圍著一個小孩,就像一群龍守護一顆明珠一樣。“孩子,巧克力吃不吃呀?”“喝水嗎,換飲料吧?”“冷了嗎?”讓人不禁感嘆道,這比慈禧還享福啊!這就導致了孩子不懂禮讓。

我就是個“嫡系皇子”。因為哥哥住在姑姑家,逢年過節也很難來一趟。家裡雖說這有三口人,但那兩個大人無非不圍這我團團轉?我也要學習禮讓,可去哪學呢?家裡只有我一個“嫡子”啊!謙讓是人和人相處必不可少的一種美德,懂得謙讓的人能和同伴和睦相處,能深受同伴歡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長不懂得謙讓的內在含義,喜歡無原則地要自家孩子謙讓。記得有一次,我才那麼小,和鄰居家的小孩玩,爺爺端過來兩隻蘋果,說給我們吃,而那兩個蘋果一大一小,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挑了一個又大又飽滿的,而那個小孩更是被寵愛得不得了,就嚷嚷著要拿大的,我們就因為一個蘋果鬧得不可開交,你爭我搶,後來爺爺把那個小蘋果換了個大的才平息了這場無理取鬧的戲碼。長大後回想此事,真是有感而發!唉,現在每家每戶都有一個蜜罐,每個獨生子都在蜜罐裡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當我問爺爺為什麼不鍛鍊我禮讓的時候,爺爺滿不在乎,只是拋了一句“禮讓了就是懦弱的人啦,你要去爭去搶啊”。可我認為,不學會禮讓,而去爭搶,就像後宮裡的你爭我鬥一樣,這才是懦弱的表現,這才是不懂事不聽話。

現在的我們該怎麼做呢?在朋友之間要互相禮讓,互相謙讓,不要你爭我搶,鬧得一團糟。人與人之間不要咄咄逼人,要你讓我我讓你,才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儘管自己是個“嫡系皇子”,也要像古人學會怎樣禮讓。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中學生讀後感
下一篇: 孤獨之旅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