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讀後感

2024-02-07 8 [ 讀後感 ]

【篇一:《創業史》讀後感】

自從在初中學過課文《梁生寶買稻種》之後,我就被課文中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氛吸引住了,說句實話,老朽雖然年逾不惑,但並沒經歷過那個年代,小的時候聽奶奶說起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還是非常令人嚮往的,心想有機會時一定要看看那個時代的作品,同時也看看我們偉大的國度所走過的路。然而世事難料,老朽我雖然工作二十多年了,但一直生活在浮躁和焦慮之中,難以靜下心來讀一些我想讀的書,做一些我喜歡的事。現在,總算平靜下來了,生活也有規律了,我準備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讀一些書,主要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包括創業史、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李有才板話、苦菜花等等,重溫一下那個年代的人和事。

粗略地讀完創業史,我不禁啞然失笑,裡面的人真是太憨厚了,太直率了,所謂的富農姚世傑郭士富都不過是平平常常的莊稼人,他們之所以比一般貧僱農過得好一些,並不是他們靠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更不是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而主要靠他們的聰明,他們的辛苦勞動,他們的精打細算發的家;從書上還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勞動的好把式,他們稍微有一點餘錢,多一點餘糧,村裡就讓他們參加活躍貸款,這活躍貸款沒有一分錢的利息,如果到時收不回本,借糧的人比借出糧食的人還顯得理直氣壯,村裡還讓他們參加互組組,但是必須交出自己的好牲口,這讓誰都心裡老大不樂意——追求富裕的有尊嚴的生活這是人類的共性,姚士傑郭世富何錯之有?

再來看看高增福任歡喜他們,我就不明白他們怎麼對富農那麼恨呢,你們辦互組組,姚士傑郭世富他們只是不參加,既沒有給你們的牲口投毒,也沒有破壞你們種的地,他們只是在你們買稻種時想跟你們學一學,自己花錢也去買了稻種,想跟你們比一比,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啊哈,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點是:看看我們周邊的人,怎麼這麼難相互融合呢,一邊說團結就是力量,一邊卻與別人劃清界限,人人之間相互提防,相互不信任,怎樣才能擰成一股繩,怎樣才能共同富裕,怎樣才能奔向共產主義;另一點,互組組人民公社成立後,殘酷的政治運動開始了,打擊右派、高產浮誇風、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一場一場的運動,使父子、夫妻、兄弟、師生、同事成仇,反目,使人沒有尊嚴,沒有人格,直接導致現在社會的道德沒底線。對內實施專政,長期、無休止地開展黨內政治鬥爭和全國性階級鬥爭。導致全國人民在和平年代比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死的總人數還多,同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乃至陷入癱瘓狀態。

我一直在想,我們這個國家,為什麼喜歡瞎折騰呢,一有運動老百姓就要遭殃,人民就要跟著受罪,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傍邊的那位所謂一衣帶水的那位近鄰,十年九位首相,換過來換過去,但是人民該怎樣生活還是怎樣生活,雖然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但哪一個首相也不敢把老百姓怎麼著,他只要敢折騰,老百姓就對他有意見,老百姓就敢把他趕下臺。所以說在那個國家,老百姓只能折騰他,而他們不敢折騰老百姓,一衣帶水,就在眼前,我們怎麼就不能學一學人家呢?

【篇二:創業史讀後感】

作者柳青是一個真正瞭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為什麼會提到作者?因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並且深入瞭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的小說。

主人公梁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於奮進和堅持不懈。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寶才能領導一大群農民進山砍竹子,才能推廣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柳青曾說:“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並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鬥爭,義無反顧!”就因為在困難無路可走時還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會激起群眾的憤怒,開闢新的道路。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

【篇三:《創業史》的讀後感作文】

1929年,陝西大旱,餓殍遍野的關中地區依然不斷地有災民湧來。這些災民何去何從?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創業史》將告訴我們答案……——題記

他——小說的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英雄,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我之所以這麼開門見山地說是因為他那自強不息、勇於奮進的精神的確震撼人心。

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盪的社會使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著不能與家人家團聚的苦難,苦苦地熬著。儘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

有執著的信念在心,梁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難戶來找他,因為他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梁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有執著的信念在胸,梁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使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去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進山砍竹子……所有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執著的信念使他變得更熱情:吸收白佔魁加入農業社組,耐心幫助梁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這份追求執著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品質。聽黨的話、跟著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時代並不要求我們非得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雖然我們平凡,可也應當擁有像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因為我們擁有年輕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

追求執著——只為心中那個最聖潔的目標。

【篇四:創業史讀後感900字作文】

可能是自己出生於農村的緣故,年少時我就非常喜愛讀農村題材的小說。記得上初中一年級時,我讀柳青的《創業史》都入了迷,感覺其中的人物是那麼真實,特別被主人公梁生寶紮根黃土地、在艱難中不斷思索創造的精神深深震撼。

轉眼間我已進入不惑之年,飽嘗人間艱辛,求職屢屢受挫更讓我對未來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一天,閒來無事,我翻出《創業史》重新閱讀,印象中的梁生寶又復活了。梁生寶,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

【篇七:《創業史》讀後感1500字】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鉅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程序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透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衝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複雜鬥爭,作者把這場鬥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藉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傑,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後,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後的新中農,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鬥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並從父輩那裡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幹的領袖人物。然而小說並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於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誇誇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鬥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樑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此一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願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透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緻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

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儘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淨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於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於律己和注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陝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於他使這一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

【篇八:《創業史》讀後感心得體會】

近日重讀《創業史》,心靈又一次被震撼,深感它是一部樹立群眾觀點、群眾立場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中塑造的一大批源自於現實的優秀基層黨團員幹部形象,非常動人,尤其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學習。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贏得民意不僅是搞好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對工作最好的饋贈。猶如中央級媒體組團重訪焦裕祿生前奮鬥過的蘭考、追憶這位真正的共產黨員時評價的那樣: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於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而贏得民意、汲取力量最原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密切聯絡群眾。

《創業史》中,討飯娃出身的梁生寶等青年人,一心愛黨愛社會主義新生活,儘管貧窮,但“精神總像湯河岸上的白楊樹一樣正直、白淨”。看著困難戶捱餓,心裡頭刀絞似的。他們把領著貧農渡春荒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才有了梁生寶換稻種,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運掃把、邀請省上專家培育“扁浦秧”、開展互助合作等舉措,實現了讓梁三老漢那樣的貧苦人“第一次把大米當主飯吃”的一系列變化。然而,梁生寶的成長不是天然的,面對層層的阻力,他堅定的信念,準確睿智的判斷都來自於鄉、區、縣等各級黨員幹部的正確引導。一有難題,他都會得到鄉支書盧明昌、黃堡區王佐民副書記、中共渭原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等人的鼓勵、幫助和指導,這一切給了這個青年人莫大鼓舞,竟使他為了集體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感慨的“就有這樣一些幹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還是那麼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不會裝腔作勢。他們聯絡著不知其數的群眾”。

正因為有了這些密切聯絡群眾的好乾部,才使梁生寶這樣覺悟高、品德好的“苗苗”得以成長,黨的政策才能夠得到全面的貫徹執行,共產黨的根基才能扎牢。聽了不瞭解實情的幹部的彙報,在沒去過蛤蟆灘的領導眼裡,生寶成了一個“解放初期作風有問題”的下作人。慶幸的是腳踏實地,常往基層跑的楊副書記,遇到問題後,認真調研,才弄清了真相。他全力支援給群眾換稻種時,喝五分錢一碗的麵湯、一分錢一碗的開水、吃他媽烙的已風乾的饃、睡車站免費“地板床”、面對著嘲笑心裡卻甜滋滋的梁生寶這樣為黨的事業拼命的人。否則,鳳落沙灘遭雞戲,正直的生寶不知會被落後勢力玷汙到怎樣不堪的境地!

如果沒有這些黨員幹部堅持不懈的群眾工作,萌芽狀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依然面臨很大的威脅!心裡恨共產黨剝奪了他“和告債人談話這種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但表面上又擺酒筵拉攏農會幹部的富農姚士傑;對黨的糧食統購政策陽奉陰違、在黑市抬高糧價賣餘糧、時時想見風使舵的郭世富;在群眾中有一定基礎,但面臨新形勢逐漸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了的黨員郭振山;在清朝被損毀了靈魂、堅信“天官賜福”、善惡不分的王二瞎子等,這些都是阻撓新生事物的種種不容忽視的頑固勢力,他們各懷心思,一旦正不壓邪,就會齷齪結合,興風作浪。

然而,在每一關鍵時刻,每個共產黨員就像一面旗幟,總會飄揚在群眾看得到的地方,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帶動群眾、關心群眾,使一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逆流思想無可乘之機!農技員韓培生在少數人歡迎,部分人旁觀,一些人等著看熱鬧的氛圍中穩步實施推廣新科技,就連固執的梁三老漢也豎起拇指,連呼“共產黨員!共產黨員”以表達他質樸的讚揚;團縣委幹部王亞梅在街上遇到徐改霞的一番話,使改霞產生了把團員資格作為優先進城條件是對入團動機褻瀆的羞恥感,增添了農村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作為縣委書記的愛人,王亞梅不搞任何特殊,擔任工作組成員,下鄉駐村,定期組織召開婦女學習小組會,她對有著非議的素芳不嫌棄,手拉著手,用好聽的話語寬慰她,使素芳動容,使我們感慨!正因為這種水乳交融的幹群關係,使百姓把心交給了黨。

毛澤東曾說過,領導幹部腐化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分講究吃、穿、住和小汽車,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現如今,儘管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要面對、要研究、要解決。但一些共產黨員職位升了,待遇高了,卻時時顯示出一幅“逃亡之像”:忘記了黨的宗旨,不懂得能為群眾服務是最大幸福的真理,時時與百姓爭利,覺悟甚至不如普通幹部群眾。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記了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放鬆了共產黨人的修養。如劉少奇所分析總結的那樣:濃厚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思想佔了上風,對個人享受孜孜以求,更談不上追求模範共產黨員的標準了。長此一往,必將被人民唾棄,被歷史拋棄。

總書記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需要大家共同來做。群眾工作是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的經常性工作,採取臨時報佛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是做不好的,必須建立健全制度、認真執行制度,提高規範化、制度化水平”。民為邦之本,願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勤政善政,贏得民意的持久支援。希望我們的黨員幹部也能像《創業史》中的那些黨團員幹部一樣,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巨粉娥、趙彥龍一樣,多到群眾中去。始終能做到“秞山浮雲,來去一絲無牽;朗鏡高懸,淨噪兩不幹心”。堅持實事求是,杜絕欺上瞞下;堅持調查研究,杜絕恃才武斷;堅持真抓實幹,杜絕昏庸無能;堅持浩然正氣,杜絕貪汙腐化,光明磊落、取信於民。就像總書記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廣大群眾凝聚在黨和政府周圍,共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而奮鬥。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