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天的寒冬讀後感

2024-02-07 5 [ 讀後感 ]

【篇一:153天的寒冬讀後感】

寒假中,我同媽媽一起讀了三本有趣的書:《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153天的寒冬》和《長滿書的大樹》這三本書的每一個情節總能使我久久難忘……

每當我安下心來靜靜品味這些書的樂趣時,最先浮現在腦海中的是——《153天的寒冬》。因為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學會了許多令我們男孩兒所想學會的技能:訓鷹、打獵、騎馬等,不但如此,同時也令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霸氣。

《153天的寒冬》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小女孩家中要生寶寶,房間太少住不開,所以將她送往爺爺家。

一開始,爺爺因繼承家業的並不是一個健壯威武的小男孩兒,而是一個弱不經風的女孩子而對她表現出十分冷淡。

不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隨著他們相處的日子越來越多,主人公也在一天天的長大,進步,逐漸學會了各種生存技能,爺爺也改變了對女孩子的各種成見。

這個故事令我見識到了真正的大自然,讀完後,我心潮澎湃,彷彿自己已經來到了蒙古草原,這裡到處草翠花香,牧羊人將羊群趕回羊圈,花的香清香,草的芬芳,天時使我神清氣爽,天上的雲已經跟我融合在一起,象鳥兒一樣俯瞰大地,我覺得好象瞬間豪放、開朗起來,又似乎堅韌、不屈起來,我的性格隨主人公而變得更加強勁。

【篇二:從花朵到野花】

我這次的閱讀之旅無疑是緊張、驚險、驚心動魄,但是從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一絲絲的溫暖與甜蜜。

我細細地咀嚼、感受著這本書中:沙古恩的惡劣天氣,11歲的佳珊學習野外生存的有趣過程,大自然中人與動物的深厚情誼……從這一個個情景中,我能感受到小女孩佳珊的勇敢,機智,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佳珊在自己的父母身邊,溫暖、幸福的生活;而第二部分講佳珊被爸爸送到又遠又冷,一眼望不到邊的白色草原——沙古恩,與爺爺生活在一起,開始了一段沒有媽媽的溫暖懷抱,沒有與自己分享快樂的知心朋友,沒有自己溫暖的小床,也沒有爸爸媽媽睡前充滿溫馨的一句“晚安”。在那裡要和一個“瘋老頭”生活5個月,一共153天。這兩個部分,講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一邊是“溫室裡的花朵”,一邊則是“寒風中的野花”,這是一個多麼鮮明的對比。

看了書中的小佳珊,再看看現在的我們,一點都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就像是那“溫室裡精心照料的花朵”,永遠感受不到“小野花”的成長經歷,感受不到“小野花”在狂風暴雨中的勇敢,感受不到“小野花”在受到挫折時的迎難而上與堅持不懈……我們在家裡都是小少爺小公主,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都得不到鍛鍊。我知道,只有我們願意吃苦,願意堅持到最後,那我們的小樹上也會變得碩果累累,也會真正的成長的。所以,我要向書中的佳珊一樣吃苦耐勞,迎難而上,堅持不懈,機智勇敢,做一個在大草原中一樣可以怒放的“小野花”。

【篇三:153天的寒冬讀後感作文】

53天的寒冬這本書是法國的佩提寫的,主人公是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佳姍,然而,因為爸爸要工作,媽媽要生寶寶了,要在床上靜養5個月,所以,佳姍不得不離開父母和他熟悉的蒙古小鎮,去和爺爺住在一起。在蒙古大草原上牧羊的爺爺性格粗暴,對待小孫女也毫不留情。佳姍因此特別痛恨這個不近人情的“瘋老頭”。

但是,在這153天裡,經過大自然嚴酷的考驗和洗禮,祖孫倆一起度過了生命中一段快樂和艱苦的時光,由此漸漸變得十分親近。在蒙古大草原上,佳姍的爺爺教他怎樣騎馬,不久,佳姍騎馬的速度越來越快,最後超越了拜塔爾,接著,又教她怎樣訓練老鷹,並去捕捉老鷹,那隻老鷹的名字叫做庫達王。可是,死神暴風雪來了,還起了大霧,狼趁有大霧,就咬死了拜塔爾大部分的羊,還有一些羊為了找食物,用蹄子刨冰,滿蹄子都是血,拜塔爾很憎恨這些狼,就做了一個狼石,當風很大時,狼石就會有聲音,很像母狼的叫聲,他一聽到叫聲,就出去打狼了。可天亮了,佳姍卻哪兒也不見拜塔爾的蹤影,就決定去找他,她騎著馬,帶上庫達王,好不容易找到了拜塔爾,他卻受傷了,佳姍艱難地把他帶了回去,不久,拜塔爾恢復了。

回到父母身邊後,佳姍再也不是以前那個軟弱的小女孩了,他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

我也要像佳姍一樣,變得勇敢、堅強,懂的真正的成長。

【篇四:153天的寒冬讀後感】

《153天的寒冬》這部小說描寫了十一歲的小女孩佳姍,不得不離開母親和她熟悉的蒙古小鎮,去跟爺爺住在一起。

【篇七:153天的寒冬讀後感】

這本書中的小女孩佳姍在153天這段時間的經歷和磨練中,和爺爺發生了許許多多離奇而又有趣的事情——騎馬、捉鷹、暴風雪……這一件件事情都是那麼觸動人心,在最後的關頭,才體現出了祖孫倆的親情是那麼那麼的深厚。佳姍和爺爺之間發生的事情酸、甜、苦、辣,佳姍在這段時間裡悲喜交加,難以捉摸的爺爺雖然很嚴厲,但爺爺的嚴厲中透露出了一絲關懷。

佳姍真的應該慶幸自己有這樣一個關心自己又嚴格的好爺爺。有的人就是這樣,明明很關心對方,卻不敢告訴對方,只是暗地裡保護著她。佳姍的爺爺就是這樣,明明自己很關心佳姍,在她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很想去幫助她,但就是不肯去,這樣做就是為了鍛鍊她自己。可是,有多少人明白這種心情呢?其實佳姍一點也不瞭解爺爺。

經過這漫長的153天,佳姍開始瞭解爺爺,開始關心爺爺。祖孫倆一起經過大自然嚴酷的考驗與洗禮,他們一起度過了生命中最快樂和最艱苦的一段時光。因此漸漸變得十分親近,經過時間的流逝,佳姍又要離開爺爺了,倆人就彷彿是“熊貓”將“熊”和“貓”分開了一樣。佳姍回到父母身邊後,她有了巨大的變化,佳姍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軟弱無助的小女孩了,她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這都要感謝爺爺對佳姍的嚴格。

這漫長的153天,佳姍覺得彷彿覺得已經是一輩子了。假如我是佳姍的話,我是絕對沒有辦法面對這嚴酷的大自然的考驗的,更無法去悉心照顧受了很嚴重的傷的爺爺。其實,有的時候我真的很佩服佳姍這個堅強的小女孩,她這麼的頑強、勇敢,這種無畏的精神令我自嘆不如啊。說實話,這本書不但觸到了我的心,還觸到了我的人生,是佳姍,將我從無影的漩渦中拉了出來,當我陷入危機的時候,總會想起佳姍在暴風雪下努力生活的畫面,這激勵了我,就在一念之差,我從放棄的軌道上下來,走向了繼續的道路,既然佳姍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何況,佳姍面對的是生死危機,我面對的只是生活中的一道小坎兒,人生嘛!多少會有點磕磕絆絆也很正常。

終於,佳姍可以結束這難熬的153天了,但和爺爺相處的這段時間,佳姍反倒捨不得爺爺,這個“瘋老頭”受了這麼嚴重的傷,佳姍怎麼可能放得下心呢?畢竟,爺爺也照顧了佳姍五個月,時間是會過完的,但親情是永世也花不完的。既然佳姍已經捨不得爺爺,爺爺也捨不得佳姍,就說明爺爺再怎麼兇,他也是一個有親情的人,只要是人,都會感動;都會高興;都會關心別人;都會去愛護別人……

爺爺又多了一位孫女;佳姍多了一位妹妹;爸爸媽媽又多了一位寶貝女兒。剛出生不久的波碧結束了姐姐佳姍五個殘酷的30天。真不明白這到底是悲還是歡,虛弱的爺爺就此就這麼孤零零的,也沒有人照顧他,佳姍的心裡肯定很擔心,爺爺為了照顧家禽,不得不拒絕去佳姍家生活,真是一位負責的好爺爺!是啊,經過了暴風雪,家禽們肯定很疲憊,這正是需要人去照顧它們的時候。

佳姍回到家裡了。我也不清楚,這到底該不該慶幸呢?堅強的佳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誰也不知道,因為《生活》這本書是由自己有優美的語句描繪下的。當我讀完了《153天的寒冬》,我也徹底明白了,一個人,即便她多麼地嬌生慣養,只要堅強,不放棄,一樣可以做一個勇敢的人!

【篇八:153天的寒冬讀後感】

薄薄的書,藍與白相間的封面,一個紅衣女孩,左手叉腰,右手向上方一揮,雄鷹展翅飛翔,女孩的頭巾與頭髮,隨風飄揚。

這本書是法國作家佩提的作品,曾獲得“法國聖·埃克蘇佩裡兒童文學獎”。

初次看完此書的感受,遠比書本身來得厚重,立即推薦給女兒看,女兒看完也又默不出聲地還給我。我問女兒的感受,女兒說出兩字:“小花!”之後不再願意詳談。我明白孩子的意思,這本書中小主公就像是一朵長在野外的小花。小花長在野外遠比長在溫室裡要艱難得多,見識自然也比溫室裡寬廣,在那裡的小花生活中每天都充滿挑戰,挑戰的每一天都有收穫,但這朵長在異常天氣的小花,更顯得頑強。爺爺的堅強與勇敢,深深地影響著她,爺孫倆共同向大自然展示了“人可被毀滅,但不可被打敗”的《老人與海》的精神。這種堅強與大自然抗爭以勝利為結局,但鬥爭的過程異常堅難,讀者的心也隨著主人公的驚險經歷而起伏:時而緊張、時而無助、時而焦慮。

這次閱讀之旅無疑是緊張而沉重,這正是作者的曲折情節所渲染。當我再次細細看書,拋開情節、人物,慢慢品味文中細節處理、感情變化,感受著這本書中:異域極端天氣的風情、學習荒原野外生存的趣味知識,體會大自然中人與動物間相互依戀之情,花季柔弱女孩獨自抗爭自然、猛獸的無奈,品味女孩在無助與無聊時精神安慰的奇特方式,而老人因固執導演的一曲曲可笑的場面,在那寒冬中展現出極其溫暖而可愛一面。

本書主題鮮明,細節處理周到,情節層次感很強,很適合親子閱讀。

這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寫佳姍在父母身邊,與家人朋友們溫暖幸福生活,後一部分寫佳姍離開父母與朋友,到爺爺家沙古恩,開始了另一種全新而又原始的生活。這裡沒有朋友,沒有媽媽溫暖的懷抱,在那裡要跟“一個獨自和牛馬生活的瘋老頭”生活5個月,整整153天。這種兩種生活,是那麼地不同,一邊溫暖,一邊寒冷,多麼鮮明的對比呀,所以在153天內,佳姍是畫著叉熬日子,她無法數次在夢中回到有媽媽的懷抱。

在那153天內,讓她時時夢想與懷念的有許多:伊斯坦布林的小黑石、小夥伴艾葆拉、媽媽的安撫,這些成了她強大的精神安慰,也是貫穿文章的一條條線,像這種線,還有書中的反覆提到的書《老人與海》,佳姍天天給爺爺念,以至於爺爺時常把書中的生活當作現實,最後這書被老人留下,那將成為老人唯一精神寄託和無限的思念。

就是文章中這幾根線,貫穿其中,時隱時現,處處安慰著孩子那顆幼小的心靈,幫助她走出精神恐懼,支撐她勇敢戰勝一個個困難險阻。文章中的爺爺,簡單而充滿智慧的教育,讓孩子迅速成長,在荒野中獲取必要的生存知識。正如老人所言,佳姍現在已能讀書識字,但老牧羊人再也沒有太多時間去教佳姍大自然的知識了,這是老人不願送佳姍上學的理由,為此他冒著可能吃官司的危險(他燒掉官方公文,這是書中唯一一處讓人發笑,展現老人可愛的一段),其實這僅是表象,內在的是老人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日日夜夜,這就是老人的愛,有些冷酷,有些不講理的愛。

拋開這種特殊親情,這文章裡,還有一種人類與大自然鬥爭的精神,反映出那個時代,那個地方,人類用勇敢和智慧去克服地理環境帶來災難的精神。這種鬥爭中智慧處處都可見:預示“白色死神”、人工馴養動物、處理應急外傷方法等,這小知識都藏在一些小細節中,如同天上的小星星般,羅列密佈在文章中,又像顆顆珍珠,自然地散落在文章中,一條條主線,由這些由珍珠組成的一段段一篇篇文字,形成一條完整的項鍊。

這條項鍊,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佳姍成長為“另一個女孩”,儘管經歷不少傷痛,儘管危險、死神曾擦身而過,但那只是成長路上一個個小豐碑,過後再回頭看時,發現收穫是滿滿的,這時孩子開始懷想起老人。

也許現在的孩子就像生活在父母的身邊的佳姍,是溫室裡的花朵,沒有機會像朵小野花一樣,在寬廣地大草原恣意生長綻放。但這種野花的成長經歷,是可以借鑑,這種成長的經歷對於我們現在的孩子也是有必要的,如有此經歷,孩子們的成長也就會豐收許多超意外的碩果。比如一些挫折教育,比如一些戶外夏令營活動,比如到大自然或條件艱苦的地方去體驗生活。

補充糾錯
上一篇: 4夢幻空間---精靈
下一篇: M-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