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查爾斯・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是在3月15日,這天休息在家,午覺起來,百無聊賴地拉開窗簾,明媚的陽光照進客廳,落在我的臉,暖暖的。於是就有了一種閱讀的慾望:走進書房,走近書櫃,從書櫃裡抽出一本書,封面上小主人公奧力弗.退斯特清澈的眼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了幾頁後,小奧力弗的形象便跳進我的腦海中,於是讀著這本書就不再是看著簡單的文字了,彷彿真實的生活在腦海中演繹著。一直就不忍放書,一直看到16日凌晨6點,才看完。
《霧都孤兒》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奧力弗.退斯特的棄嬰在孤兒院裡被悲慘地教育了10年,然後又被送到棺材老闆那兒當學徒。由於難以忍受的飢餓和暴力以及侮辱,他逃亡倫敦。又不幸誤入賊窩,期間被一位善良的的老紳士班布林先生收留。但又被那一夥賊綁回賊窩。最後善良的女扒手南希為了營救奧利佛,不顧賊頭的監視和威脅,向班布林報信,說奧利佛就是他找尋已久的外孫兒。南希被賊窩頭目殺害,警察隨即圍剿了賊窩。奧利佛終於得以與親人團聚。
感受一:故事生動感人
《霧都孤兒》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感人,好幾次被書中的人物感動得流淚,淚水打溼了我的眼睛。
不僅是為了小奧力弗.退斯特的悲慘遭遇,更是為他的善良,南希和其他小扒手的無奈,甚至是老猶太費根。書中每一個人都有這鮮明的性格。奧力弗.退斯特雖是書中的主人公,但我覺得奧力弗不是他一個人,而是孤兒院裡的所有孤兒甚至是所有的在苦難中的孩子,也許他們最後都沒有奧力弗的幸運,但奧力弗的幸運也只是作者對於生活的美好希望,在當時年代更多的人只能是擁有奧力弗的朋友狄克的悲慘結局。“這個孩子面色蒼白,瘦骨如柴,面頰凹了進去,眼睛顯得又亮又大。拼命省料的教區施衣――他的貧兒號衣――在他弱不禁風的身上仍顯得寬鬆肥大;他幼嫩的身體卻像老人一般乾枯了”這就是狄克的真實形象,可以說是所有貧兒的形象,迎接他們的只有死亡。看到這,我哭了,眼淚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但至少代表著觸及靈魂的感觸。
在書中並不起眼,但是不能沒有的人就是女扒手南希,她的形象是世上母親的形象,看到可憐的而有善良的小奧力弗,她不顧背叛他所愛的人塞克斯,也不顧自己冒著被抓,被處以絞刑的危險,為小奧力弗逃出悲慘的生活,最後摻死於塞克斯的拳頭之下。沒有太多對於南希的描寫,但是她的內心世界讀者能略微感受得出來:無助,憤怒,矛盾。她與習藝所的曼太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憎的曼太太貪婪地剝削著那些可憐的小生命,卻從來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也許我們也不能太多地責怪於曼太太,生活的殘酷造就了人們的殘酷。只是在一些勇敢的人心中殘存的那一點善良給予了我們那麼一點感嘆,但是最後的命運仍逃脫不了悲慘的死去。
感受二:小奧力弗勇敢不畏懼強者
《霧都孤兒》給我的第二個感觸就是主人公小奧力弗的勇敢的精神,雖然在黑暗的習藝所裡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是並沒有給這麼一個美好的心靈蒙上灰塵。由於飢餓他向幹事提出需要一碗稀粥時,被那些幹事認為“這孩子將來一定會被絞死。在當學徒的時候他面對人們對於他母親的羞辱,奮起反抗。他也許是由於初生牛犢不怕虎,竭盡全力反抗著。後來逃亡到倫敦後,純潔的心靈讓人們感到可笑。其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尤深“那些都是老先生的,在我還熱病快死掉的時候,是那位好心的先生把我帶到他家裡去,照看我養好了病。哦,求求你們把這些都送回去吧,把書和錢還給他。你們要我一輩子待在這兒都可以,我只求你們把這些東西送回去,不然他們應定會以為我逃跑了的,你們可憐可憐我,把書和錢送回去吧”這是小奧力弗被抓後說的話。我不禁被他維護尊嚴的行為所打動。一個人活著就要有尊嚴。
感受三:個性化的語言符合人物身份
《霧都孤兒》給我第三個很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個性化的語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運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種手段.書中的流氓,盜賊,妓女的語言都切合其身份,另外狄更斯的語言中充滿了譏諷的韻味。彷彿一個人的表情中帶著辛酸的笑,讓人讀完之後不禁無奈的一聲嘆息。
合上這本書我沒有太多的感慨,只有一個:人活著只要不斷地向夢想前進,其實並不需要顧慮太多,不要向命運低頭,命運永遠在自己手中。
看完《霧都孤兒》,黎明的太陽已經爬上了樹梢。小奧力弗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跳躍。於是,又將這本書的個別段落讀了一邊,這樣就不再是看著簡單的文字了,彷彿一個小男孩真實的生活在我的腦海中演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