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稻飄香,葉葉紛飛,又一秋。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青蓮居士的一句後,寒意宛若佈滿整個秋,是悲,又含著一種淡淡的思情。耆卿:“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更是把愁緒推到極致。倘若一人常年漂泊在外,獨自一人度過這看似短暫,卻又漫長的寒秋,這難免是一種折磨。這突如其來的枯葉飄零的季節,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裡,被那縷縷的哀怨、愁緒,燻得的迷迷離離。愁也就成了“心”上之“秋”了。
然而,摩詰居士的那一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秋高氣和宜人秋色直入筆底,把我們帶進了秋山秋水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逸興遄飛。是啊,秋天不也是熾烈的,美好的,優雅的嗎?月光透進這在清風中搖曳的松樹林,淌在澄澈的泉水之中。不禁高詠誠齋的:“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秋風颯颯,秋雨蕭蕭,不禁使人生起一絲寒意,但是這不正是氣候宜人的季節嗎?在詩人眼裡,秋天雖然沒有夏天的蓮葉滿池、萬木蔥蘢;也沒有春天的萬物復甦、草長鶯飛,但在這秋高雲淡、涼風習習的季節裡,彷彿比那欣欣向榮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更舒適更響晴。又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以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
而我覺得,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秋天。我們為何不能在生活中練就這樣一雙慧眼,看到生活積極的一面呢?為何不能好好的守住在我們成長路上的秋天,用積極而進取的心態守住那充滿人生質感的光陰。然後帶著熱情,帶著期待,伴著成長的讚歌走向未來。讓我們在未來回頭看的時候,看到的是飽滿又結實的足跡。
秋意漸濃,詩情愈烈,好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