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願你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美麗的園林。”這是一個在獄中的父親,給他五歲的兒子的遺囑。
今天,我在觀看《開學第一課》時,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片段。鏡頭的開始是撒貝南和一本六十多年前出版的《革命烈士詩抄》,這是一本封面泛黃,書角有細微卷起的書,書中有位父親,給他五歲的兒子的遺囑。
這位父親名叫藍蒂裕,1948年被捕,是位共產黨員。寫詩時,月光穿過牆上的小窗戶打在藍蒂裕的臉上,使他的臉更加憔悴,傷疤也略顯通紅,眼神中無光,帶有些許憂慮。終於,他提起筆在一張破爛不堪的紙上留下了字字千鈞的囑託。
這個故事真實地描繪了革命戰爭的殘酷,我體會到了共產黨員的愛國、團結、忠誠,哪怕用盡生命最後的力量,臨死之前還不忘為國效力,這就讓我想起了一位偉人,我的偶像。
我的偶像——袁隆平。袁老雖在今年5月22日逝世,但他為國家甚至是為世界做出的貢獻不是輕易會被忘記的。當時人口日益增多,而中國還是那隻“雄雞”,正常的水稻是無法保證每個人的生存條件,肯定會有很多人在溫飽問題上掙扎。這時,袁老就頂著40℃的高溫,在太陽下研究水稻。袁老那黝黑的面板總是滲透著細細密密的汗珠,而眼神總是專注地盯著一株株珍貴的稻苗。日復一日的努力終於澆灌出了雜交水稻的幼苗。袁老的一生是偉大的,而他的偉大卻是生長於泥土當中的,肥沃的田地滋養著水稻,也成就了袁老的心願。
耕荒也好,培育也罷,這七十六個字的小詩,傳承下來的是對信仰的堅守。素履以往,一葦以航,你的堅守,就是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