擿伏發隱
tī fú fā yǐn
Hide in the lurch
“擿伏發隱”的成語拼音為:tī fú fā yǐn,注音:ㄊㄧ ㄈㄨˊ ㄈㄚ ㄧㄣˇ,詞性: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年代:古代成語,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39卷:“蒞任之後,擿伏發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基本解釋: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例句:唐代·杜甫《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拼音 |
tī fú fā yǐn |
注音 |
ㄊㄧ ㄈㄨˊ ㄈㄚ ㄧㄣˇ |
詞性 |
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
英文 |
Hide in the lurch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
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39卷:“蒞任之後,擿伏發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 |
例句 |
唐代·杜甫《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