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ài lù luò | 注音 | ㄙㄞˋ ㄌㄨˋ ㄌㄨㄛˋ |
首字母 | sll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合成寶石、人造寶石、仿製寶石、合成鑽石、合成晶體 | ||
反義詞 | 天然寶石、真實寶石 | ||
基本解釋 | 由低氮含量的硝酸纖維素、增塑劑、潤滑劑、染料等經加工而成的塑膠。透明堅韌。高溫時軟化。易著火,耐稀酸稀鹼,耐烴類及油類等。可制日用品、乒乓球及玩具等。 |
賽璐珞(celluloid)是指塑膠(PLASTIC)所用的舊有商標名稱,是商業上最早生產的合成塑膠。1876年賽璐珞的發明者在市場上出售了檯球用球和所謂的仿象牙產品,由硝酸纖維素(CELLULOSE NITRATE)製成,使用樟腦來增加塑性。在早期塑膠產品的製造過程中,許多人發揮了他們的獨創性。不透明和半透明的賽璐珞薄片交錯地堆疊、碾壓,製成以前得使用象牙才能製成的物品。仿製的玳瑁也是一種特別受歡迎的物品。在很多年以後,塑膠的天然屬性才因為其自身與眾不同的優點而得到開發,而不是因為仿造天然物質(或者,正如被說成的那樣,瑕疵)。儘管現代的合成樹脂在大量的崛起,硝化纖維塑膠仍然在使用,樟腦在製造過程中也還是最好的增塑劑。然而,在美術用途中沒有一種賽璐珞可達到足夠的耐久性。
到了現代,由於硝酸纖維素極易燃燒,以及其穩定性差、易開裂等問題,賽璐珞在日常生活中的被廣泛應用地位已經不復存在,逐漸被其他更安全的塑膠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