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塾師大部分來自那些讀書不多、沒有條件參加科舉,或參加科舉屢遭失敗的讀書人。他們用所獲知識謀生,叫“舌耕”,被社會公認是一種清白而崇高的職業。另一部分是獲得一定功名,但未能進入官場,或已做官而被革、被罷,或自行退出官場,或退休回鄉的讀書人。他們或因生活無著落,自食其力;或以推廣教化、誘掖後進為己任;其他還有潔身自好,不圖仕進的人;因改朝換代,入元、入清不仕的人;以傳授學術思想,延綿道統為己任的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