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ù shèn | 注音 | ㄙㄨˋ ㄕㄣˋ |
首字母 | s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亦作"肅眘"。 2.古民族名。古代居於我國東北地區。周武王﹑成王時曾以楛矢﹑石砮來貢。一般認為漢以後的挹婁﹑勿吉﹑靺韍﹑女真都和它有淵源關係。亦泛指遠方之國。 |
肅慎是中國古代東北民族,是現代滿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了聯絡。舜時,息慎氏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的,東北夷即有肅慎。
周武王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
史書記載,戰國以後,只見挹婁而不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史學家有不同看法﹕一說當時肅慎為挹婁所阻隔,不得來朝,其名遂隱﹔一說挹婁即肅慎之改稱,故兩名互見,非於挹婁之外,又別有一肅慎。而南北朝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遼金元明時的女真,史家多認為是屬於肅慎系統的中國古代民族,與肅慎有密切的洲源關係。
肅慎分佈大體在今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黑龍江流域出土的魏國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龍江兩省發現的肅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肅慎人分佈區內,普遍發現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肅慎人與中原地區很早就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有著頻繁的交往和聯絡。
(概述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