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ǔ kē | 注音 | ㄨˇ ㄎㄜ |
首字母 | wk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科舉時代專為考試鹽武官而設的科目。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設武舉,為武科之始。以後歷朝皆因之,但不定期舉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鄉試﹑武會試之制。清代沿襲,考試科目為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場,又以默寫武經為內場。其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及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均與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別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參閱《文獻通考.選舉七》﹑《明史.選舉志二》。 |
武科是指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唐代武則天於長安二年(702) 始置武科舉,歷代相因,與文士考試的文科舉併為兩大科。明成化四年(1478),設武科鄉、會試。崇禎四年(1631)增殿試。清代又增童生試。考試條例悉同文科舉。童生試由提督學政主持,鄉試以總督、巡撫為考官, 會試以大學士、都統、兵部侍郎等為考官,殿試由皇帝親試。考試分內、外場。外場考馬射、步箭、開弓、舞刀、掇石,內場默寫《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等武經書。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與文科舉同,上冠以“武”字,以示區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廢。參見“武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