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hī nà | 注音 | ㄓ ㄣㄚˋ |
首字母 | zn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古代印度﹑希臘和羅馬等地人稱中國為cīna,thin,sinae等,或以為皆是秦國的"秦"之對音。佛教經籍中作支那。也寫作至那﹑脂那等。 2.近代日本亦曾稱中國為支那。 |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
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後,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震驚之餘大為陶醉。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據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對此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憤怒。
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