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黃河黑鯉魚躍龍門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裡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透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美麗剛勁的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
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裡,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
山北的鯉魚們見大紅鯉魚尾巴被天火燒掉,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
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民間故事鯉魚躍龍門
廟峽,又名妙峽。兩座巍峨雄奇的鳳凰大山,拔水擎天,夾江而立,引人入勝的鯉魚跳龍門,活靈活現,雄奇壯觀。進入峽谷,兩山雄峙,懸崖疊壘,峭壁崢嶸,壁峰刺天;奇特的巖花,依壁競開,把峽谷裝綴成仙境一般。這個神奇美妙的峽谷,流傳著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的最窄 處的龍門,今稱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
《埤雅·釋 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 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經典童話小鯉魚躍龍門
聽,下雨了,雨滴敲得大地噼噼啪啪響個不停。這是雨跑動起來的聲音,就像我們的小腳丫在道路上跑起來,踢得大地“啪、啪”響。雨把大地澆溼了,那些樹木和人們居住的房子也都淋溼了,每一條灰白的道路、每一條悠長的小衚衕也都閃耀著水漬的光澤。小池塘的水面再也不能平靜下來,它們被雨點打出了千萬個小水坑,繼爾就有無數個圓圓的波紋從小到大盪漾開來;接著,後面的雨點又紛紛落到水面上,打出了新的波紋,開出了新的漣漪,一層層漣漪互相覆蓋著、環繞著,成了無數朵盛開的蓮花。
一直遊在水底的小鯉魚看到水面上這些美麗的花朵,被深深打動了,它游到這些蓮花中間,自由的擺尾,激動地搖頭,一會兒上,一會兒下,興奮的樣子不能自已。它太想在空中看看這些鮮豔的蓮花了;但是,它又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到,於是遊啊遊啊,一直游到鯉魚媽媽跟前,氣喘噓噓地問:“鯉魚媽媽,你能告訴我怎麼才能看到水面上的世界嗎?”
小鯉魚躍龍門
鯉魚媽媽說:“要想看到外面的世界,首先要多吃東西,煅煉身體。長得像我一樣強壯。”
小鯉魚聽了媽媽的話,從此不再偏食,媽媽做什麼飯它就吃什麼飯。而且,小鯉魚也注意按時做息,早睡早起,每天早晨都和媽媽到戶外散步。不久,小鯉魚和媽媽長得一樣壯實了,可是小鯉魚還是不知道怎麼才能看到水面上的世界。它為此苦惱極了。
鯉魚爸爸看到小鯉魚整天愁眉苦臉的樣子就問:“小鯉魚,你怎麼一天到晚也不高興啊?”
小鯉魚說:“爸爸,爸爸,媽媽說,我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就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可是我怎麼還是飛不到水面上去啊?”
鯉魚爸爸一聽:“哈哈哈……”大笑起來。它對小鯉魚說:“你的身體真得很強壯了?”
小鯉魚拍著胸脯說:“你看看,我有多壯實了。”
鯉魚爸爸笑了,說:“嗯,不錯,是很強壯了,不過你還要學習“跳躍””
“跳躍?”
“對呀,跳躍可是我們鯉魚家族最拿手的本領啊,你要學會了,就能飛到水面上去了。”
小鯉魚聽了爸爸的話,每天除了煅煉身體,還努力學習跳躍,這樣它又學習了很長時間。
又一個夏天來了,一池塘的水都清澈透明,無波無浪。但是,天空的幾朵雲慢慢彙集了起來,遮蓋起了整個水塘,不久,雲朵就變成雨滴劈頭蓋臉下起來。湖水沸騰了,水面上一下子就出現了無數盪漾的蓮花。
這時,小鯉魚已經擁有了看家本領,這下它可以驗證自己的真功夫了,也可以看看水面上的世界了。就見它一甩尾巴一搖頭,來了個翔泳的姿勢,飛了起來。那一刻,它從水裡傲然跳出,來到半空。這一瞬真是驚彩萬分!讓看到這一幕的人們大聲地驚呼起來:“看,小鯉魚躍龍門啦!小鯉魚,再來一個!小鯉魚,再來一個!”小鯉魚在水裡聽到人們熱情的呼喊受到了鼓舞,它攢足力氣,一甩尾巴一搖頭,又一次飛到空中。岸上的人們又給了它雷鳴般的掌聲。
這回,小鯉魚不僅看到了水面上美麗的蓮花,還看到了遼闊的天空,歡呼的人群,碧綠的楊柳,開花的小草,以及盪漾在水面上的風。它暗暗地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原來有這麼多新奇的事物啊!
經典童話鯉魚跳龍門
有三條小鯉魚,一隻是紅色的,一隻是黃色的,還有一隻是藍色的,它們無憂無慮快樂的在水裡玩耍著,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煩惱。有一天,鯉魚奶奶給小鯉魚們講了一個鯉魚祖先跳龍門的故事,說龍門那邊有個天堂,只有勇敢的小鯉魚才能跳過去,跳過去之後,馬上能變成龍身。小鯉魚們聽了,都躍躍欲試地想去試試。於是它們瞞著奶奶,出發去找龍門了。
當它們游到大江和急流時,有的小鯉魚累得不行了,對奶奶的話產生了懷疑,到底有沒有那個所謂的天堂啊?算了,我們還是回去吧,我們原來不是很快樂嗎?為什麼非得吃這樣的苦呢!於是,它們紛紛離去,最後真是所剩無幾了,剩下的小鯉魚們相互鼓勵,並立下誓約,一定要跳出龍門,實現願望。
於是它們繼續向前遊,遊著遊著,那隻小紅魚看到岸邊的鮮花好美,蝴蝶在快樂地飛來飛去,於是,小紅魚向小夥伴說,我上岸去一下,馬上就來。然後,它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身穿紅色衣裙的美麗的少女,在花叢中與蝴蝶盡情的玩耍,竟然忘記了跳龍門的事,它的兩個小夥伴焦急地等它,大聲地叫它,小紅魚聽到了同伴的叫喊才突然想起它們的誓約。趕快跳入水中,找到了小夥伴,繼續向前遊。累了就相互鼓勵,不知遊了多久,終於,遠遠地看見了一個高大的龍門威嚴的矗立在那裡,水急浪高,它們心想這就是奶奶說的龍門了吧。小鯉魚們爭先恐後地跳啊、跳啊,可是誰也跳不過去,它們一次又一次地被急流衝了下來。有的小鯉魚掉下來時撞在石頭上,身體被撞得傷痕累累,甚至有的死去了,同伴們看見它們的身體被激流迅速地捲走,嚇得退縮了。
可那隻黃色的小鯉魚毫不退縮,一次次地跳啊,跳啊…… 只見,它用盡全身的力氣縱身一躍,跳過了龍門,之後,立即變成了一條金色的龍,在天空中飛舞,十分壯觀。緊接著,那條藍色的小鯉魚也隨著它跳了過去,也變成了龍身。可是小紅魚一次又一次的跳躍都失敗了,它再也沒有力氣了,它垂頭喪氣,心想,我可能永遠也跳不過去了。那兩條龍在天空中焦急地大喊:“小紅魚加油啊!不要忘了我們的誓約啊!我們等了很久就為了這一次啊!”小紅魚聽了以後,再一次用盡全身的力氣,縱身一躍,終於跳了過去,同時,變成了一條巨龍。
三條巨龍在天空中盤旋飛舞。只見空中彩雲朵朵,仙女們紛紛前來慶賀,鮮花撒滿天庭和人間,此時的景象殊聖無比,無法用人間的語言來描述。
民間故事鯉魚跳龍門
廟峽,又名妙峽。
兩座巍峨雄奇的鳳凰大山,拔水擎天,夾江而立,引人入勝的鯉魚跳龍門,活靈活現,雄奇壯觀。
進入峽谷,兩山雄峙,懸崖疊壘,峭壁崢嶸,壁峰刺天;
奇特的巖花,依壁競開,把峽谷裝綴成仙境一般。
這個神奇美妙的峽谷,流傳著一個優美動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龍溪河畔的鄉民,男耕女織,過著安居樂業的美滿生活。
一年,不知從哪兒飛來一條大黃孽龍,作惡多端。
它不是呼風喚雨破壞莊稼,就是吞雲吐霧殘害生靈,把整個峽谷搞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這天,更是強迫人們獻上一對童男童女和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豬、羊等物供它享用。
如若不然,它就發怒作惡,張開血盆大口,竄上村莊吞噬人畜,破壞田園,害得寧河黎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峽口龍溪鎮上,有一位聰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決心,非除掉這條惡龍不可。
有幾次,她登上雲臺觀去找雲臺仙子求救,都未找著。
她仍不灰心,繼續去找。
這天清晨,她登上雲臺觀,仙子被玉姑心誠志堅的精神感動了,就出現在她眼前,向她指點說:“離這兒千里之外有個鯉魚洞,你可前去會見一位鯉魚仙子,她定能相助於你。”
玉姑辭別雲臺仙子,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鯉魚洞中,找到鯉魚仙子,說明來意。
鯉魚仙子對玉姑說:“你想為民除害,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須犧牲你自己啊!你能這樣做嗎?”
玉姑毫不猶豫地說:“只要是為鄉親們除害,消滅那惡龍,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鯉魚仙子見玉姑這樣誠懇堅決,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朝玉姑噴了三口白泉,她頓時變成了一條美麗剛勁的紅鯉魚。
小紅鯉逆江而上,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鄉。
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搖身變還原貌,見鄉親們已準備就緒:一對童男童女,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肥羊肥豬。人們敲鑼打鼓,宛如一條長龍向祭黃龍的峽口走來,前面那一對身著紅衣紅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淚人了。
黃龍見百姓送到盛餐佳餚,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張開大口。
就在這千釣一發之時,玉姑搶先上前,攔住父老鄉親們說道:“大家在此暫停等著,讓我前去收拾這個害人精。”
話剛說完,只見玉姑縱身跳下水中,霎時變成一條大紅鯉魚,騰空飛躍,直朝惡龍口中衝去,一下竄進它的肚中,東刺西戳,把龍的五臟六腑搗得稀爛,惡龍拼命掙扎,渾身翻滾,但無濟於事,終於被玉姑殺死了。
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黃龍腹中。
從此,寧河人民又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
人們為了緬懷玉姑為民除害,在峽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鯉魚廟。
至今在寧河一帶,還廣為流傳著鯉魚跳龍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