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石獅

[ 民間故事 ]

一、虎痴求先生

館陶文廟門口有一對石獅子,被當地老百姓文廟落成那刻起便蹲在那裡,千百年來從未有過半步挪移。

然而,舉人葉圭書調任館陶知縣不久,石獅就出了大問題。

那是道光二十年秋天的一個早晨,葉知縣剛要處理事務,忽見百姓們把縣衙層層圍住,一問才知,文廟門前的石獅不見了。聞言,葉知縣頓覺一陣頭暈。待安撫了百姓,他大步流星趕到文廟一看究竟。不想,文廟管事李教諭正跟兩個訓導聊天,似乎石獅丟失並沒給他帶來一點兒影響。

李教諭對石獅素來上心,早晚間檢視,雨雪後擦拭。現在石獅不翼而飛,他反倒像個沒事人,莫非他知道石獅的下落?

葉知縣所猜不假,石獅被盜確實與李教諭有關。

那盜獅者姓王名琴堂,生得虎背熊腰、力大無比,幾年前便過了武科童試。當地人都以為他前途無量,誰想,他家突遭變故,雙親相繼離世。這之後,他再不思入仕之事,專一研究刀槍棍棒之術,因而,街坊們給他起了個“虎痴”的外號。

按說,這樣的人不可能跟李教諭有過多交集,為何要對文廟石獅下手呢?這話,得從十天前說起。

那天,王琴堂忽然得了魔怔一般,闖進文廟嚷著要來學習,準備十月底的武闈。當朝武闈分內外場考試,外場弓馬、技勇還好些,內場“武經”、“策論”可不簡單,他對付不了。

李教諭不依,文廟是幽雅僻靜之所,豈容粗人攪擾,他不由分說,率眾將王琴堂轟到門外。王琴堂哪肯善罷甘休,乾脆化身狗皮膏藥,天天黏著李教諭。

李教諭無計可施,猛然瞥見門口的石獅,立刻心生一計。他悄聲對王琴堂說,若要高中,有兩件事必做,其一,找一位飽學先生請至家中,接受專門輔導,內場無憂;其二,尋一對通靈石獅藏於屋內,有石獅庇佑,功名不愁。

通靈石獅?這用找嗎?文廟門口就有現成的!王琴堂嘿嘿一笑,邀了幾個朋友,半夜裡把石獅偷走了。

換句話說,虎痴偷石獅是受了李教諭的誘導蠱惑。

當然,李教諭這麼做,不光為擺脫王琴堂的糾纏,他還另有用意——他想要葉知縣難堪!他和葉圭書同為舉人出身,自己在文廟十餘載不見升遷,小他十歲的葉圭書卻一起步就是七品知縣。不僅如此,葉圭書還搶了他的風頭,原本以他為中心的人紛紛圍著知縣大老爺轉,讓他十分不爽。

妙計已成,李教諭只等著葉知縣受萬民指責之時,自己出面將石獅尋回,大大地露一回臉。關於這些,葉知縣自是不得而知。

這天傍晚,葉知縣又召集鄉老名士,讓大家為尋回石獅想辦法時,衙役來報:有人往八字牆貼了一張聘先生的文書。

啥?聘書貼在八字牆?

衙門八字牆可不是亂畫亂張貼的地方。除朝廷聖諭、上級告諭和地方禁令,沒見過平頭百姓敢在八字牆上貼文書的。眾人議論之時,葉知縣衣袖一甩,來到衙門外,把聘書仔細看了一遍。那字跡是龍飛鳳舞,內容是情真意切,直看得葉知縣激動不已。

看罷,他朗聲道:“真乃可造之材也!誰願前往教誨?”

不料,連問兩遍無人回應。原來,聘先生者正是文人雅士避之不及的虎痴王琴堂。

話說,當日李教諭出了主意,王琴堂當即去求訪先生,不想,即便他許下重金也無人肯從。沒轍,他只能逼一個老學究寫了一紙聘書。事畢,他打聽到城裡名士近來常往縣衙跑,乾脆就把聘書貼在了八字牆……

葉知縣不明就裡,就把王琴堂推給了縣學文廟,請李教諭安置教導。

李教諭哪裡肯幹,為打消葉知縣的念頭,他不僅擺出縣學只收文生員的規矩,還加油添醋,把王琴堂杜撰成又瘋又渾、不能招惹的惡棍形象。

葉知縣聽完講述,嘆了句“天妒英才”,當下命人將聘書撕了,再不提此事。

不提不等於不惦記。當夜,葉知縣穿上便服,叫上幾個可靠隨從,悄悄來到城東南角的王家。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想,如果王琴堂真如李教諭所言,便藉機將其拿下;如果王琴堂真是一心求學,自己就把先生的差事攬下來。

這邊,王琴堂正與人切磋武藝,忽聽來者要應聘先生,忙笑臉相迎,不問姓名來歷,納頭便拜,態度要多虔誠有多虔誠。

葉知縣也不廢話,開口詢問王琴堂科考的目的。

不料,王琴堂忽然一拳砸在桌上,罵罵咧咧說了一大串話。大致意思是,他想金榜題名,成為一方將帥,保境安民,驅逐外寇。

葉知縣這才知道,讓王琴堂重燃鬥志的是大清在海戰中屢屢落敗一事。

“昔有戚公逐倭寇,今有虎痴護國情。實乃館陶之幸,大清之幸也!”葉知縣被王琴堂的情懷感染,從此,真的當了王家的上門先生。不過,為少生事端,他與王琴堂約定——授課只在深夜,期間只談學習,不論別事。藉此保證虎痴的學習效率,也好保守自己的身份秘密。

補充糾錯
下一篇: 金牛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