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闆報恩

[ 民間故事 ]

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李新良,在京城一個典當鋪裡當賬房先生,每年有三百兩的收入。

這一天,同鄉趙甲來找他。李新良熱情接待,趙甲卻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李新良道:“俗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你我既是同鄉,又是熟人,你有什麼難處儘管說,我只要辦得到,決不會袖手旁觀。”

趙甲這才長嘆一聲,說明了原委。

原來,趙甲在京城盤桓了半年多,卻一直沒有找到什麼營生,如今想開個雜貨店,卻苦於資金短缺,便想找李新良借些銀子。

李新良慷慨地拿出一百兩銀子,說:“你先拿去用,如果生意好,我們便合夥經營,這銀子就算作我的入夥錢吧。”

他說這話的意思,無非是讓趙甲放寬心,不必將借錢的事放在心上。

趙甲焉有不知,便千恩萬謝地捧著銀子走了。當時並無其他人在場,李新良也未叫趙甲立借據。

哪知幾個月後,李新良發急病去世。典當鋪主便捎信叫他的妻兒來京處理後事。李妻悲痛欲絕,攜著未滿十歲的獨生子保吉來到京城,痛哭一場,扶著李新良的靈柩回家鄉去了。

這期間恰巧趙甲外出採辦貨物,回來後得知李新良去世的噩耗,便在家中為其設了牌位,痛哭祭奠。

從那以後,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不到十年,便擁有萬貫家財。而李家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很艱難,最後竟衣食不周。

李保吉長大成人後,親戚朋友都勸他外出謀生。李保吉想當年父親在外時,家中衣食不愁,如今京城裡仍有父親生前的僱主及老朋友,去後不怕站不住腳,到外面長長見識也好。正巧有個同鄉也要去京城,他便收拾行裝,辭別母親,與同鄉相伴而去。

李保吉找到父親生前所在的典當鋪,想在鋪中當夥計。鋪主為難地說:“你父親在世時為我勤勤懇懇地辦事,照說我不該拒絕你。可是我這兩年生意極不順手,鋪子早晚就要關了,你年紀尚輕,留在我這兒不是耽誤了你的前程嗎?”

李保吉無奈,又找了幾個父輩的朋友,請求引薦。有個叫張敬榮的對他說:“趙甲是你父親的故交,如今家業大興,你去找他,想來他不會不管的。”李保吉便請張敬榮去找趙甲,並向他說明來意。

趙甲聽說李新良的兒子來了,十分高興,親自將李保吉接到家中,熱情招待,並對他說:“我因為你父親的幫助才掙下這份家業。我已經找你好久了,可惜全無音訊。”

李保吉恭恭敬敬地說:“先父去世後,家鄉又發水災,房屋漂沒,侄兒不得不與母親遷至外縣居住,因此伯父尋找不著。”

趙甲嘆道:“今天你來投奔我,真是蒼天有眼啊。”於是就讓他當了個主賬會計,掌管整個店的業務。

李保吉想,初到店中當學徒,照規矩是沒有工錢的。從此他便在京城安頓下來,盡心竭力地做事,整個身心撲在店鋪的生意上。

不知不覺過了三年,趙甲見李保吉勤勞刻苦,賬目做得一清如水,對他滿意極了。一天,趙甲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已經二十歲了,理當娶妻生子成個家。我先替你物色物色,你再寫封書信與母親商議商議,如何?”

李保吉婉言推辭道:“侄兒依靠著伯父為生,業務上還沒什麼長進,怎敢急急忙忙地娶妻成家,自找累贅呢?”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一“豎”嫁資
下一篇: 秘方有價情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