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正名

[ 民間故事 ]

瓶窯南山村的栲栳山下,有一條通達苕溪的河港,是南山鄉賢盛清為解決當地旱澇,號召鄉親們修建而成。這裡原名叫“盛清港”,到了北宋元佑年間,才改名為“澄清港”。河港上有座單孔石橋,橋側鐫刻“澄清”二字,因歷經滄桑,石橋破敗,刻有“澄清”兩字的石塊已找尋不見,單孔石橋也改建成了三孔橋。

據說,當時“澄清”這兩個字還是蘇軾親筆書寫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話還得從北宋元佑年間說起。盛清港因為淤泥堵塞和河堤坍塌,逐漸無法抗旱防澇,需要儘快修復河堤,清理淤泥,疏通河道。

黃山有個讀書人叫盛達,為盛清後裔,與餘杭縣令王省很有交情。盛達連續科舉不中,家道中落,無奈到窯山開了個窯場,學做生意。

盛達有個好朋友叫廖荀,住在離澄清港不遠的栲栳山,小時候和盛達同在一個私塾讀過書,後來迫於生計,當了石匠。因為要到南山去鑿菩薩,他每天早上都在澄清港上的無名木橋等盛達,這樣兩個人邊走邊聊天,成了習慣。

那年開春,天降暴雨,由於河道淤泥堵塞,河水四溢,淹沒了不少莊稼。那天,盛達去窯場路過木橋,竟然聽到有人在罵自己的祖宗盛清,說如果沒有盛清,就不會有這條港,沒這條港,也不會出今天這樣的事!盛達覺得奇怪,一問才知道,今天早上有一支迎親隊伍,因為路上到處是積水,特地繞路過這座木橋。誰知橋柱黴爛,根本承受不了這麼多人的踩踏,橋竟塌了。新娘子乘坐的轎子及轎伕都掉進了河裡,幸虧人多,將掉進河裡的人悉數救了上來,但好端端的一場喜事卻弄得不歡而散。

聽到埋怨,盛達心裡很是難過,他也不去窯場了,而是給縣令王省寫了封信,陳述了河港淤堵和木橋破敗的情況,要求官府出資疏浚河道,修建石橋。

王省收到信件後十分重視,他也想為老百姓辦點實事,便親自到河港視察。眼見河港急需清淤,可縣衙實在掏不出這麼多銀子,怎麼辦呢?他對盛達說:“我們縣衙沒有錢,除非通判大人能到這裡視察水利,來個特事特辦。”

盛達一聽,樂了,說:“請通判大人的事,我來辦!”

原來,現任通判正是蘇軾蘇東坡,盛達早些年上京趕考時,與蘇軾相識。蘇軾到杭州當官後,盛達還親自燒製了一套茶具送給了蘇軾。

既然是熟人,盛達也不客氣,當天晚上就給蘇軾寫了封信,陳述了盛清港的情況,希望蘇軾能來看看。

信送出後不久,蘇軾果然來了,這也是蘇軾第一次到瓶窯。因為情況屬實,蘇軾回到杭州,當即下文撥款。

訊息傳到了郎二皮的耳朵裡。郎二皮讀過書,卻因為父母去世後缺少管教,成了當地的無賴。他糾結了幾個地痞強買強賣,賺了不少銀子。郎二皮想仗勢接下疏浚工程,便帶著厚禮去找王省。

王省對郎二皮的為人早有所瞭解,不但沒將工程交給他,還將他呵斥了一頓。

郎二皮悻悻地走後,王省找來了盛達和廖荀,讓盛達擔任河道執事,召集民工疏浚河道,廖荀則負責建造石橋。

兩個人見王省如此信任自己,非常感動,他倆向王省保證,不管如何困難,都保證準時完工。

開工一個月,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同遭貶,調離杭州,工程款也因此停止下撥。

王省見工程才進行到一半就要停工,心裡著急,與盛達和廖荀商量,打算號召鄉紳集資捐款。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私怨不入公門
下一篇: 名醫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