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徽州城有位名叫孫希然的名醫,醫術精湛,名聲卻很差。原來,孫氏醫學傳承百年,上三代皆為當世良醫,可孫希然卻定下了一條不近人情的規矩:診金絕不可少。即便有交不起診金的窮人在他面前痛苦哀嚎,他也絕不心軟。
孫希然的獨子孫博跟父親脾性不同,他從小就悲天憫人,立誓要學好醫術,長大為窮人看病。但他始終無法說服父親放棄那條規矩,心灰意冷之下,便放棄了學醫。
這一日,孫博和幾個朋友在街頭閒逛,突然被一個老人叫住。老人衣著樸素,揹著個包裹,像是遠道而來。老人問孫博是不是名醫孫希然的後人,孫博困惑地點點頭。老人驚喜不已,說:“果然是恩人後代,這太好了!”
老人說自己叫張成,三十多年前曾身患重疾,奄奄一息之際,家人聽說徽州城有名醫孫氏,於是趕來求診。孫希然聞言後連夜趕路,從閻王爺手中搶回了張成的性命。這些年,張成一直想著找機會回報恩人,最近剛得了個好物件,便匆匆趕來徽州。哪知孫希然卻不願見他,更不願收他的禮物。正鬱悶呢,剛好在路上聽到他們的言語,猜測其中一人便是孫希然的兒子,故而有此一問。
孫博聽完,覺得有點難以置信,父親居然還做過這樣的好事?這時,張成從包裹中抽出一個長條形匣子,遞給孫博說:“區區薄禮,還請孫公子代恩人收下。”
孫博開啟一看,不禁心頭一震,裡面裝的竟是千年人參的根鬚,這禮也太大了!他連忙謝過,又拿出身上所有銀兩相贈,但張成堅持不收,最後拱手告別。
孫博匆匆趕回家,拿著人參根鬚找到父親,將張成的事說了出來,並問:“爹,當年你可以為了病患連夜趕路,且不收診金,現在怎麼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孫希然陷入了沉思,嘴角浮現一抹淡淡的微笑。隨後,他提筆寫了一封信,又寫了個以人參根鬚入藥的調養身體的方子,說:“博兒,你拿著方子去櫃上抓藥,然後明天去東州城一趟,把信和藥一起送給李秀。”
孫博知道李秀此人。二十多年前,父親去鄰縣給人治病,因醫術精湛被當地鄉紳上報朝廷。皇上很好奇,命徽州知府送他進京面聖。孫希然進宮後,不知怎的,惹得龍顏大怒,要將孫氏滿門抄斬,好在有一位姓李的大臣說情,這才只是被趕出宮去。孫希然死裡逃生,而那位大臣卻被皇上貶官回家,不久就抑鬱而終,只留下一個名為李秀的兒子。
幾天後,孫博趕到東州城時,天已黑。他正準備尋一家飯館吃點東西,忽然聞到一股異香撲鼻而來,便循著香味來到一座破廟。只見一個小乞丐正在用火烤雞,孫博正要上前討一杯羹吃,門外突然一陣嘈雜,幾個乞丐架著一個不省人事的老乞丐,慌慌張張地衝進廟裡。孫博見老乞丐雙目緊閉,呼吸微弱,情況十分不妙。正不知如何是好,他突然想到帶來的草藥主要用於拔除體內頑疾、調理身體,或可一試,只是……
正猶豫著,那老乞丐痛苦哀號一聲,整個人像一條瀕死的魚一樣,從地上猛地彈起,又重重摔在地上。孫博一咬牙,把藥掏了出來,吩咐眾人燒水熬藥。等到藥熬透了,孫博吹涼湯藥,親自將藥灌入那老乞丐口中。一盞茶時間,那老乞丐吐出幾口黑血,竟可以開口說話了,眾乞丐都對孫博感激不盡。
說來也怪,原先孫博還有點心痛,但眼見著一個病人在自己手下活了過來,那種成就感讓他無比舒坦。於是,他索性將剩下的藥都給了那老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