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繡江南的一座古鎮上,早年有過一家“孫家當鋪”,據說傳承了百多年,在當地名聲很響。
掌櫃的姓孫,孫掌櫃這人性格和善,做生意不坑人不害人,名聲在外。別人家開當鋪,估價都很低,連原價的一半都不到,贖當的手續費卻很高,這一出一入,就賺了大錢。可孫掌櫃估價最高能估到六成,贖當費也便宜,所以別看門庭若市,賺錢卻有限。
孫掌櫃年紀漸大,成了老掌櫃,就開始培養他的兒子孫其堯,預備讓他接手當鋪。通常就是,孫其堯這個少掌櫃站在前臺招呼客人,孫老掌櫃坐在後面太師椅上,捧著茶碗盯著,生怕有什麼閃失。
這一天,來了位大主顧,是南市街綢緞莊的劉掌櫃。劉掌櫃押來兩車綢緞,說要當成現銀。孫其堯跟著父親蹲幾年櫃檯,眼力漸長,一估價,知道至少值兩千兩銀子,照老規矩,就說可當一千二百兩,差不多就是六成。
劉掌櫃一聽搖起了頭,說不用那麼多,只當三百兩。孫其堯一聽,心花怒放,這可賺大錢了。
可接下來,劉掌櫃又說道:“我反正要贖當的,就當三個月,你們要儲存好了,萬萬不能毀損。”
孫其堯一聽,心裡就撥起了小算盤。贖當費,也就是利息,是按當銀算的,三百兩當銀,利息只有十多兩。可這些綢緞數量太大,搬來倒去,還要小心存放,防止潮溼,這點錢賺得太辛苦,就說道:“這綢緞不易儲存。如果三個月後必贖,贖當費要翻倍,您可願意?”
劉掌櫃聽了就是一愣,正要說話,這當兒,孫老掌櫃站起來了,朝劉掌櫃一拱手,說道:“劉掌櫃也是老朋友了,就按你說的吧,當銀三百兩,贖當費照舊。”當下,旁邊的朝奉寫了當票,三個月時間贖當,當銀三百兩。
這一來,孫家當鋪就忙活上了。鋪子里老少兩位掌櫃,外加兩個朝奉人手根本不夠,還要花錢僱腳行的人將綢緞搬進庫房,再分門別類清點好,一一登記造冊,最後還要放上樟腦丸,防止潮溼蟲蛀。
孫其堯是邊幹活邊埋怨,埋怨父親攬這個當,太費力,還不掙錢。孫老掌櫃把他叫進房裡,慢慢說道:“我們孫家當鋪,為什麼屹立百年不倒?因為我們不坑人,賺的是服務錢,不是昧心錢。劉掌櫃的綢緞莊不缺銀子,缺庫房,而我們的庫房足夠大,通風也好,對他來說存我們這裡划算多了。也不用說破,大家心裡都有數。”
三個月期滿,劉掌櫃趕著大車來贖當了。他對孫老掌櫃千恩萬謝,說現在即將過年了,綢緞價格大漲,該上市了。孫其堯見了,心中有點不高興,暗道:你這是把我們當鋪當便宜庫房了啊。
轉過年,孫老掌櫃有事外出,孫其堯獨撐門面,帶著兩個朝奉接待顧客。這時候,來了位外地書生,抱著幅字畫,說這是他家傳之物,要當銀五千兩。
這可不是小數目,孫其堯自從站上當鋪櫃檯,還沒有做過這麼大的生意。他小心地將字畫開啟,發現是唐伯虎的《美人圖》。唐伯虎活著的時候,這幅畫作就價值不菲,到了如今價格更是被炒上了天,要說起來,五千兩倒不算貴。
孫其堯盯著字畫左看右看,從紙張、顏色、筆法、落款、題跋一樣樣看下去,一點毛病沒有。他又讓兩個朝奉看,那兩人也是連連點頭,說應該是真貨,少掌櫃你儘管收。
孫其堯再打量書生,只見他眉清目秀,滿臉悽苦,像是個破落大戶的子弟,暗想:這畫轉手至少賣兩萬兩,這生意得做。也是貪念作祟,孫其堯當時就讓朝奉取銀子。其實當鋪的現銀,也就五六千兩,這一幅字畫收上來,銀子付出去,當鋪也沒啥現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