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二代獵雁記

[ 民間故事 ]

早年間,濰河岸邊有一家姓耿的,一家之主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善人,那真是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照燈,這一輩子做盡了好事,六十歲上無疾而終,留下一個兒子叫耿八。

老耿去世後燒過頭七,耿家的鄰居跑來告訴耿八,說昨晚夢見老耿成了山神爺,前呼後擁的,好不威風。

耿八心裡詫異,偷偷揭開父親的棺材,裡面果然只有入殮時的衣服和陪葬物,屍體卻不見了。他又跑去山神廟,見端坐上頭的山神爺和父親竟有七分相像,於是就相信了這個離奇的說法,他也沒聲張,把空棺材下葬了事。

且說這耿八,和他父親不同,從小最喜歡的是打獵。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逮著什麼獵什麼,尤其是獵雁。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濰河兩岸有個規矩,做事不能做絕,否則必遭天譴,所以打獵的都留幾分後手。耿八原先也如此,自從知道父親成了山神爺之後,漸漸就不害怕報應了。

之前,耿八獵雁沿用了老祖宗的方法,躲在暗處,用弓弩射、火銃打,這樣獵雁,即使準頭再好,手段再高,一次機會也就只能獵獲一隻,其他的雁受驚,就會逃得遠遠的。

有一次,他提著鳥銃在河邊樹林裡找鳥打,見河岸上有個打魚的人正在把網往岸上拖。好傢伙,這一網活蹦亂跳的魚,能有兩百斤。他突發奇想,要是打雁也和打魚一樣能用網就好了。可是,大雁的警惕性很高,覓食和睡覺都有專門的雁哨站崗,一旦發現危險,立刻發出警告。再說了,即使有網,也沒法撒。大雁休息的時候,都是分散開來的,也不會集中在一起讓你去網。

耿八腦子活,琢磨來琢磨去,還真就讓他想出了一套獵獲大雁的手段。

大雁秋去春回,遷徙途中,都是白天趕路,晚上找個靠近水源的地方休息,覓食喝水補充能量,而且來回路線一致,基本都在同一個地方落腳。

耿八摸熟了大雁的棲息規律,事先在大雁喜歡落腳的河邊,撒些泡軟的高粱粒或者切碎的菜葉,然後在一邊挖好坑做掩體,太陽還老高就躲藏進去,上面用草和樹枝蓋好,躺在裡面先美美地睡上一覺。

接近傍晚,大雁在頭雁的帶領下,在確認沒有危險後很有秩序地落下。著地後先四下張望,再去尋找一些食物充飢。很快就有大雁發現耿八撒下的高粱粒和碎菜葉,趕緊伸長脖子“嘎——嘎——嘎——”招呼同伴過來一起分享。

躲在掩體裡的耿八等大雁們吃飽了沉沉睡去,外面沉靜下來,便開始了行動。他悄悄地探出頭來,將事先準備好的“火頭(秫秸瓤)”點好,伸出掩體,晃動幾下。

黑夜裡,這紅紅的“火頭”猶如一隻鬼眼,晃動著,格外醒目。負責站崗的哨雁發現了,立刻驚恐地大叫起來:“嘎——嘎——嘎——”

哨雁一叫,耿八立刻悄無聲息地把“火頭”拉回掩體。其他大雁聽到報警醒來,睡眼惺忪地四下打量一番,什麼敵情也沒發現,於是繼續睡去。它們要積蓄力量,應對第二天的征程。

等大雁又睡著了,恢復了平靜後,耿八又把“火頭”伸出。

雁“哨兵”又發現了,驚慌失措地又是一番大叫。雁群又被驚醒了,可是,看看周圍環境,還是靜悄悄的什麼也沒有,相互叫了幾聲,好像是說:沒事,接著睡……

他就這樣接二連三地伸“火頭”,大雁們屢屢被戲弄。本來一天奔波勞累就夠辛苦的了,好容易歇息一下,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折騰?群雁不免火氣就上來了,它們以為哨兵謊報軍情,於是,憤怒地叫喊著,群起而攻之,一齊撲上“哨兵”,用嘴啄、爪抓來教訓它……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錢眼兒
下一篇: 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