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聖泉是昌平山之陽的一處靈泉,兩個泉眼相距二三米,卻是一苦一甜,不知何因。
泉的旁邊,就是匯仙觀,一處曾經輝耀百里而今敗落的道觀。可以說,當初的選址就是因為附近的這處泉水,因為,大凡道觀和寺院,建造之初,必先植樹,待樹木長成,再行營造之事。把一片柏樹、松樹、銀杏養大,自然需要水,而在建設之時更是需要水。道觀建成使用,道眾和信眾你來我往,絡繹不絕,更要有水的供給。所以,水是選建道觀和寺院第一個要考慮的。
匯仙觀始建於明朝淵博、道古仙風的智慧長者,自住持道觀以來,這裡道風整飭,道規謹嚴,令天下道友傾服和嚮往。這年,從山下上來一個清秀道童,名玉真子,就在高昌道長身邊侍候,甚得道長喜歡。這道童一切都好,就是經常使性子,遇到情緒不好時,就利用各種形式發洩出來。這幾天,玉真子年幼思家,欲回鄉待幾日,高昌道長不允,一直悶悶不樂,就想出了一個整治道長的法子。
這一苦一甜雙龍聖泉,甜水用來炊飲,苦水用於灌溉和漿洗。這日秋高,高昌道長將親手採制的棗葉茶放於盞中,只等道童用柏殼將泉水煮沸沖泡。玉真子將一隻小巧的木桶伸手摁倒在甜泉泉池中,清凌凌的泉水即刻注滿木桶,待他用力提上來的時候,一股煩惱湧上心頭,他用左手將桶底一掀,泉水又回傾到池中。他心懷竊喜來到苦泉邊,胡亂裝了些苦水,就回去燒煮了。待水開了,他為道長衝上,又殷勤地捧到道長跟前。
道長飲了兩口茶,覺得不是個滋味,再飲兩口,仔細咂摸,然後將茶盞放下,閉目捻鬚,微微點頭,若有所思。道長喝出來了,這是苦水。他想,是童子思鄉心切,恍惚間打錯了水,還是有意為之?肯定是前者。道長想起了自己年幼時在九龍山修道的時候,也是一時難以割捨親情和鄉情,內心經過了長期的折磨和艱苦的鬥爭,最後才慢慢斬斷了塵緣。對於世間情慾,人為隔阻是不可取的,必須由其本人去自我了斷。他把玉真子叫到跟前,反覆做了交代,就允其回家了。
玉真子從家裡回山後,進入了另一個修煉階段,那就是體力勞動,山上的體力活兒很多,種地的、澆樹的、修補的、做飯的、採買的、木工、瓦工、水工……玉真子擔任水工,每天的任務是往返各處供水。山上不僅有玉皇殿,還有靈官廟、山神廟、龍王廟、華公祠,每一處都有專人灑掃、供奉和管理修行,隔段時間就輪流換防。玉真子這時又耍起了脾氣,凡前往送水笑臉相迎者一律甜水,凡不理不睬漠然視之者苦甜各半,或者乾脆就是苦水。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無論送什麼水,道友們都沒有反應,他就犯了思量,這是為什麼呢?經過觀察,他發現道友們無論是專心焚香供奉,還是潛心攻讀靜修,根本沒有閒心計較生活瑣事,更沒有把心事用在吃喝上。不僅如此,吃了他提供苦水的靈官廟的道友原來隔三岔五肚子疼,最近這個毛病卻神奇般地好了,而且精神抖擻,道業大有長進。
玉真子在月高之時,徘徊庭院,極目皓空,暗自思索。他覺得以前自己做的真是愧對了師長,也愧對了自己。反思之後,他痛改前非,勵志精學,終成大器。後走出昌平山,多年主政嶧山白雲宮,再後又云遊四方,不知所蹤。
如今,匯仙觀已沒有道人,但雙龍聖泉仍在,無論旱澇,不涸不溢,苦泉自苦,甜泉自甜。後人在兩泉之下修砌了一方水池,名曰雙龍聖池,兩泉的泉水滲流到水池中,池中有遊人放生的錦鯉和金魚,在泉水中歡快地遊弋。水面上還有野生的池黽,水底有哇哇鳴唱的青蛙。放眼山野,山坡上是連片的石榴和山桃。石榴碩大,汁多脆甜,桃子爽口,酸甜適中,這是泉水的結晶,也是大山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