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水一早拿了掃帚準備到門外掃雪,開院門時,一個人順著門板滾翻在腳下,他趕緊彎腰去扶,那人卻自己麻利地站了起來,抱著兩隻胳膊,好像護著腰裡的什麼東西。金三水家是當地的富戶,父親那輩留下的規矩:院門樓子的外簷向外伸出三尺,門兩側各設一個木墩,一來給行路人歇腳,二來給外鄉人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金三水看到眼前這人衣衫單薄,便趕緊把那人讓到柴房,升起一盆火,又用一個粗瓷大碗盛了薑茶,遞給他。雪下得不小,金三水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在院門口掃出一條小道。等他回到柴房,屋裡已經沒有了人,薑茶被喝光了,粗瓷碗裡放著一個綠瑩瑩的東西。他捏起來一看,是一粒綠色的豆子,晶瑩剔透,渾圓飽滿,如同碧綠的美玉。
這種豆子金三水知道,是北方特有的,俗稱大青豆,一畝地產不了多少,莊稼人一般不會種。金三水祖上也是有錢人,曾經種過一次,可惜,陰差陽錯之下顆粒無收。他聽父親說過,大青豆經水浸泡後,會脹到鵪鶉蛋一樣大,更加晶瑩剔透,是大戶人家過年過節上供時才用的珍品,故稱“福祿豆”。
得了這寶貝豆子自然高興,但金三水更擔心那人,就一手攥著福祿豆,一手拿了一件舊棉襖追了出去,可是順著雪地上的腳印追出村子,也沒有看到那人的身影。
那人名叫杜元青,生在南方的武術之家,自幼習得一身好武功。當地有錢人看中他的好功夫,想聘他當護院,可杜元青一身正氣,不願給仗勢欺人、橫行鄉里的富戶賣力氣。
兩年前,縣裡來了一位劉縣令,為人正直,為百姓辦案從來不收賄賂,很得人心。當地有個惡霸想用銀子賄賂劉縣令,結果被退回,惡霸哪肯罷休,總是趁劉縣令出巡時找麻煩。杜元青聽說了這件事,自薦到縣衙當差,不讓惡霸得逞。劉縣令與他相見恨晚,自此,杜元青就做了一名衙役。
不想,劉縣令遇上了一件難事。杜元青問是什麼事情,有需要他杜元青的地方,他絕不含糊。劉縣令告訴他,自己出身貧寒,是父親把他養大,他為官二十多年,換了幾個地方,越換地方越窮、離老家越遠,一直還是個芝麻官。父親老邁體弱,隨他來到任上,這年秋後,老人受了涼,竟一病不起,什麼都吃不下。劉縣令守在床前許多天,眼看老人快不行了,就問老人想吃點什麼,老人思忖許久,最後說出一樣東西:福祿豆。
“福祿豆?”杜元青從未聽說過這種豆子。
劉縣令告訴他,這福祿豆他也沒有見過,但是他父親曾經見過。杜元青便請劉縣令把來龍去脈說個清楚。
原來,劉縣令小時候和父親相依為命,有次父親去鎮上趕集兩天未回,他在家裡餓得都快暈過去了。到第三天清晨,睡夢中隱約聽見父親喊他,爬起來一看,父親一身泥土草屑。父親從褡褳裡拿出半袋窩頭碎餅,燒了一大鍋開水,把東西煮了,等父子倆吃完了,才都活泛過來。
父親告訴他,趕集回來路上,看到一戶地裡長著一種少見的植物,粗壯的莖稈上稀稀拉拉掛著刀型的綠莢,每個莢結實飽滿。父親起了好奇心,想走近看個仔細,不料,剛踩到田邊,就被看護莊稼的人掀翻在地,硬說他是小偷,想偷主人家的福祿豆。他被捆綁在地頭的柳樹上,被人用柳條打,還差點把他送官。好在繩子綁得不結實,趁著深夜無人,他才跑了出來,可慌不擇路,跑錯了方向,但他記掛兒子,轉了一大圈,終於回了家……
父親想吃的,就是那種豆子。可那豆子對於劉縣令來說,就像是個傳說,他只知道老家附近可能會有。杜元青聽了,自告奮勇要北上找福祿豆。
杜元青出發時正是白露時節,他算了一下,到了北方正好收豆子,弄上一大車不是難事。
等到了劉縣令的老家一打聽,他的心頓時涼了半截,根本沒人見過福祿豆。一位老者告訴他,這豆子因為稀少更顯珍貴,只有大戶人家給孩子過滿月、給老人過大壽、在祠堂祭祀祖先時才用,尋常人家用不起,自然沒見過。
杜元青這才知道弄到福祿豆的難度,可他想到劉縣令清白為官,老父親臨終就只有這一個願望,便發誓:就是搭上性命,也要弄一粒回去。
說來也巧,這天杜元青剛搭上馬背,遠遠看到一戶門樓高聳的人家,門上掛了兩個大紅燈籠,門前停了幾乘轎子,院裡正絲竹管絃齊奏。聽路人說,這戶人家的主人在京城做大官,今天給孫子過週歲。
杜元青心裡一動,把馬拴到路邊的樹上,趁著人多,混進人群,進了人家的廚房,卻沒有見到什麼了不得的大豆子。又去人家的祠堂,只見桌上的供品水陸雜陳,還是沒有福祿豆。這時,祠堂外三聲炮響,嗩吶鑼鼓響成一片,他趕緊躲到一面屏風後頭。只見一乘轎子落在祠堂門外,從裡面走出一位穿官服的人,來到祠堂的供桌前,先朝祖宗牌位磕了三個頭,然後一招手,只見一個下人端來一個掐絲的大瓷盤。
待那人掀起瓷盤的蓋子,裡面的東西一下把杜元青看直了眼:滿滿一盤如鵪鶉蛋大小,碧綠如玉、晶瑩剔透的福祿豆。只見那人拿起一粒,捧在手上,向著祖宗牌位唸叨一番,再將豆子放到一碗供品上面。反覆幾次,直到所有供品上面都放了一粒,這才罷了。將剩下的福祿豆放好,那人便帶著下人離開了祠堂。
杜元青喜出望外,一大盤福祿豆近在咫尺。一聽到祠堂門關上的聲音,他便迫不及待地向供桌跑去……
可憐一身武功的杜元青,雙拳難敵四手,被一幫聞聲進來的家丁團團圍住,捆了個結結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