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是乾隆十年(1745年)臘月二十八。
還有兩天,就是大年三十啦。
京師,那是熱鬧極了。小清雪在天空飄灑著,北風呼呼地颳著,可是趕年集的人絡繹不絕。四面八方趕年集的,都在這幾天到大柵欄、珠市口、前門一帶上貨,買些香菸、對聯、剪紙、掛籤、碗筷、糖果、糕點、紅頭繩、鞭炮,一切都等著過大年了。
別說白天,就是下晚,那年集也是熱鬧非凡,挑著燈籠賣年貨的床子一字排開,從前門一直排到珠市口東大街,有的搭著大棚,有的是臨商鋪在門前擺的攤子床子。
這一日天黑之後,有一群人,大家擁著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有說有笑地走在珠市口大街上。這個中年人,什麼都好奇,一會兒站在賣餛飩的攤兒前,非要看一會兒,一會兒又站在賣糖葫蘆的招子前摸一摸,非得要一串兒嚐嚐。那些跟著他的人,誰也不敢管他,他要啥買啥,他指哪兒,大夥兒就跟他走過去,一副富家少爺的樣子。
街上知趣的人,都遠遠地躲開。因為他們知道京師的規矩,像這樣的主兒,說不定有什麼背景,別跟著人家轉,別弄出個三長兩短來。
這時,這夥人信步來到了珠市口。
只聽那人說:“哎呀,那處在賣什麼,咋圍了那麼多人?”
一個人跑去看了一下,回來說:“是賣魚的。”
那人問:“什麼魚?”
回來的人說:“是鰉魚。”
那人又問:“鰉魚?”
回來的人說道:“還是不小的鰉魚呢。”
那人說:“快走,咱們也去看看……”
事情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你們猜那中年人是誰?他不是別人,他正是乾隆爺!
這乾隆爺也是個愛打聽世上奇聞過年的景象。這天晚上,他就對宮內太監說:“你們哪,就知道自個兒圖熱鬧,上街去逛,把朕一個人關在宮裡。不行,今晚我也要出去走走。”
太監問:“聖上,您要上哪兒啊?”
乾隆說:“聽說前門、大柵欄、珠市口一帶最熱鬧,朕也想去逛逛。”
聖上要出行,這太監哪兒敢攔哪。
太監忙說:“那我得報駕?請御林軍護駕,通告他們沿街保衛。”
乾隆說:“報什麼駕,朕是微服私訪。”
太監說:“微服?”
乾隆小聲說:“別吵吵,我這就是出去溜達溜達,千萬別讓太后和皇太后她們知道。誰也不讓知道,聽到了嗎?”
可是,太監知道是知道,答應是答應了,可他不敢擅自做主,立刻通告御林軍,當時派出幾個武林高手,還特意讓內務府的光祿寺、太常寺的幾個大人,也都微服打扮,一起縷縷行行的,不下十五六個人,有的明跟,有的暗隨,圍著皇上前前後後就上了京師的大街,趁著濃濃的夜色,直奔前門而來了。
那一晚天上還飄著小清雪,陣陣北風吹來,還挺冷。可皇上興致高哇,游完了前門、大柵欄,就來到了珠市口。
京師百姓雖然與天子住在同一個城市,但卻沒見過皇上,加上是夜裡,又是微服出訪,誰也不認識他。
來到了珠市口街市,就見人山人海,大家都往一個鋪面擁去,正是劉不開面的買賣前臺。當時,那劉不開面為了賣自己的大鰉魚,特意讓夥計們把烏龍的大鐵車對接上,形成一個又寬又大的臺子,那最大的三條鰉魚擺在上面,魚尾和魚頭竟然還懸在外頭!
大人、小孩連聲地喊:“哎呀!魚山!”
老頭兒們叼著菸袋在一旁觀看,說:“在北京城住了這麼多年,還沒見過這麼大的魚呢!真是大開眼界!”
“這真是世上少見,天下無有啊!”
正在大夥兒說話時,乾隆爺擠上來了。
乾隆爺這麼一看,連聲地叫道:“大魚!好大的鰉魚呀!這可真是大魚王。請問掌櫃,此魚出在何方?”
劉不開面說:“塞北遼東。”
乾隆又問:“是松花江嗎?”
劉不開面答:“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