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鄰糧行

[ 民間故事 ]

嘉慶年間,河南西南部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尤以豫西南賒店鎮附近最為嚴重。一時間災民紛紛擁入鎮內,拖兒帶女,沿街乞討,哀號連天,弄得人心惶惶,集市大亂。

作為鎮上糧行的扛把子,德鄰糧行的掌櫃張天德決定在鎮西的寨牆外設立粥棚,每天為災民施捨粥飯。

拿定主意後,張天德就來到位於北興隆街的聚財糧行找掌櫃馬聚財商量。聚財糧行是鎮上另一家有實力的糧行,經營規模和德鄰糧行不相上下。張天德尋思著賑濟災民是一件大事,單憑自身一家糧行肯定不行。其他糧行規模較小,實力不行,根本沒有能力應付這樣的事情,也就不讓他們參加了。

見到馬聚財,張天德直截了當地向他說明了來意。聽了張天德的主意後,馬聚財馬上叫苦連天,對張天德說:“天德兄,別看我的生意做得不小,但盈餘不多,至今還欠著北方糧商的貨款,店裡的存糧也不多,實在是沒有能力撐起這個事情。再說了,在商言商,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這不賺錢還賠本的買賣,只有傻子才願意幹。”張天德苦口婆心地勸馬聚財和自己一起幹,也算是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積一份德行。馬聚財不僅不答應,還說起了風涼話:“天德兄,既然是積德行善的好事,你一個人幹吧。我福薄命淺,承受不住。再說了,我還想借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發筆小財呢。”

見勸不動馬聚財,賑濟災民的事又刻不容緩,張天德決定自己幹。回到糧行,張天德立即讓賬房先生寫了幾十份告示,大意是德鄰糧行從明天開始在鎮西的寨牆外設立粥棚,每天中午免費為災民提供粥飯,請大家相互轉告。寫完後,張天德讓夥計在災民集聚的地方張貼,又讓夥計們買來三口大鍋和相關的物品,在鎮西寨牆外支起了粥棚。

第二天上午,鎮西寨牆外人山人海,擠滿了從各地趕來的災民。三口大鍋熱氣騰騰,白花花的大米在鍋中翻滾。為了保證災民都能吃到粥,張天德告訴夥計,三鍋不夠了繼續熬,要加足大米的量,確保災民們都能吃飽。

二十多天下來,德鄰糧行的糧食所剩無幾,已經不能滿足災民的需要。張天德就去找馬聚財借糧。誰知馬聚財不僅一粒糧食也不借,還對張天德一頓挖苦。張天德只好向他買糧,馬聚財趁機把糧價提高了一倍,還說你愛買不買。

賒店鎮只有聚財糧行的存糧較多,別的糧行根本無力供應。但是為了災民,張天德一咬牙,還是按馬聚財出的價格買了糧食。經過這場災難,德鄰糧行徹底垮了,糧無糧,錢無錢,夥計四散。張天德只好關了店鋪,靠給別人乾點兒雜活兒勉強度日。而藉機發了大財的馬聚財在街上碰到張天德,就連挖苦加諷刺,張天德只能苦笑了之。

就這樣過了兩年。一天,張天德干完活兒往家走,路上又碰到了馬聚財。馬聚財洋洋得意地對張天德說:“人要是財運來了,攔都攔不住。這不,今年北方遭了旱災,  朝廷在我們這裡高價收購糧食。我準備了銀兩,準備收購幾萬斤賣給朝廷,要大賺一筆。”說完,仰著頭走了。

真是造化戲弄人。張天德苦笑著回到家中,剛想休息一下,突然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張天德出門一看,只見外面來了幾十輛運糧車,上面裝滿糧食。張天德心想這一定是馬聚財收的糧食,這個人雖然心狠,但做生意還是有一套的。

可是運糧車到了張天德面前停了下來,一位頭髮花白的老者來到張天德面前,雙手一抱拳,說:“張掌櫃,別來無恙?”

張天德一愣,他對眼前的這位老人的確沒有什麼印象,記不得什麼時候見過他。張天德也連忙雙手抱拳,說:“幸會幸會,不知您有什麼事?”老者說:“我們給您的糧行送糧食來了。”張天德苦笑著說:“老人家,您有所不知,我早就不做糧食買賣了。您要是有糧食賣,還是到其他糧行去看看吧。”

老人微微一笑,說:“我們的糧食只賣給您。當年要不是您仗義施粥,我們早就橫屍荒野了。我們今天是來報恩的。”

張天德明白過來了,他激動得語無倫次,好久才說:“我就是收了您的糧食,也沒有錢給你們呀!”老人說:“我們賒賬,您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給。這不,我們把您原先的賬房先生和夥計們也都找回來了。”

這時,人群中走出了幾個人,正是原先德鄰糧行的賬房先生和夥計。賬房先生上前拉住張天德的手,說:“老掌櫃,我們還跟著您幹。我們現在不要工錢,等生意好了再說。”回頭又對幾個夥計說:“夥計們,開張收糧了!”

馬聚財一看德鄰糧行又開張了,連忙以高出德鄰糧行兩成的價錢收購糧食,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把糧食賣給他,也沒有人願意到他的糧行去買糧,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最後只好關門歇業了。

德鄰糧行生意又恢復了。南來北往的糧商得知張天德仗義疏財的事情後,都願意和德鄰糧行做生意。德鄰糧行的生意越做越大,比以前還要紅火。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偷不走的木床
下一篇: 採藥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