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

[ 民間故事 ]

大醫堂的開山人是馬回春的祖父馬仰福馬大先生。馬仰福出生於滿洲正黃旗,一生淡泊功名,唯喜岐黃之術,經營著祖上留下來的一份家業:通城最大生藥鋪——大醫堂。

馬大先生博覽醫書,醫術精湛,針法尤為見長,更有循經定位的秘法。通城山上多毒蛇,一個財主行於山間被毒蛇咬傷,又從一丈多高的山崖摔下,被人抬至大醫堂時已是氣息奄奄。大先生親自為其清洗傷口,敷藥祛毒,並針灸數穴。財主甦醒後,又服了大先生開的湯藥,一週後便下地活動了。財主設宴答謝,被大先生謝絕。

一天,馬大先生正在出診,忽聞門外嘈雜喧鬧,起身檢視,但見一老翁攙扶一女子緩緩而來。該女子衣衫襤褸,滿身膿血,羸弱不堪。老翁進屋跪地哭訴:“我女得病五年,胳膊大腿及後背長了十幾個大窟窿,到處求醫,均無辦法,請大先生救我小女一命吧!”馬大先生搭眼一看,知是瘻症,免費開了湯藥、膏藥。三個月後,病癒的女子提著一籃雞蛋前往答謝,見了大先生跪地叩頭,口尊“醫仙善人”。

馬大先生的醫術醫德,通城百姓交口稱讚。通城多河流,馬大先生過河從來鞋不沾泥水,總有人背,有人抬。

大醫堂傳到馬回春這輩,已是三代。馬回春繼承了馬氏醫法,並借鑑西醫理論,對疑難雜症有獨到療法,在通城的名望不亞於馬大先生。不想回春晚年,試圖培養大醫堂傳人,卻成為難題,回春的幾個兒子都不願子承父業。的確,學中醫時間長,見效慢,苦且累,不願學也在情理之中。對此,馬回春不免長吁短嘆。想當年,祖父馬大先生曾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現在之人,何以棄之?

馬回春有一外甥,叫米豆,頭腦活泛,與社會上三教九流多有來往,時常介紹有頭有臉的患者來大醫堂看病。

一日,米豆與開發商蔣某帶一官員來大醫堂就診。蔣某身前身後,極盡殷勤。回春也不把脈,也不問診,只向官員瞄了一眼:肥頭大耳,大腹便便,神情渙散,氣喘吁吁。遂提筆開出一劑藥方,裝於一信封內。

蔣某問:“這就完了?”

回春頷首。

米豆還想說話,被回春揮手製止。回春說:“此方所開之藥,菜市場比比皆是,快去抓藥吧!”

三人狐疑而出,官員說:“名醫都這德行?”

蔣某連說是是,有名的人都有點兒小架子。

三人開車來到菜市場,在燈下神秘地將藥方取出,展開,只見上面寫著:

小生菜1兩

小白菜2兩

小蘿蔔3兩

小菠菜4兩

小芹菜5兩

……

生吃或涼拌,三週一療程,視病情再調藥方。

三人看後,面面相覷,不知道這老爺子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只是那官員最先醒悟過來,奪過藥方撕成粉碎,說:“這老頭是在耍我們!”

米豆臉色發紫,無言以對。

回到家裡,米豆埋怨舅舅不會做生意。很明顯,蔣某帶官員看病是有求於官員,如果你給他看好了,要多少錢他不給?這可好,不但得罪了財神,還得罪了官員!

回春並不往心裡去,只是笑笑,說:“長胳膊拽不回短命鬼,隨他去吧!”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眼三年過去了。一日,米豆正在院子裡幹活兒,只見一個人走了進來。細看,正是三年前來找回春看病的官員,這次沒了蔣某的陪同。只見官員瘦了許多,精神了許多,腳步也輕快了許多。米豆心想,壞了,此官員一定是找了哪家高醫,把病治好了,來找舅舅,肯定是想羞辱他一下,以解當年心頭之恨!

不想,官員見到回春,首先深鞠一躬,說:“我是專門來謝先生的,想請先生喝杯茶,再聽先生教誨!”

二人落座,官員從提兜裡拿出一罐上好的竹葉青,回春叫米豆泡上。

兩人邊喝邊聊。回春問:“我開的藥你吃了?”

官員說:“那天我看到藥方,以為你是在戲弄我,的確很生氣。回到家裡,躺在床上細想,覺得先生這樣的名醫開出的方子不會那麼簡單,於是輾轉反側,一夜無眠。我想到了我的祖上,當年山東老家鬧饑荒,我們一家闖關東來到東北,開荒紮根,世代務農。只是我考上大學,才走出農門,在官場謀了個一官半職。說來慚愧,有了點兒權力,便放鬆了約束,加上趨炎附勢者的前呼後擁,確實有點兒膨脹啊!”

回春說:“當時你的身體很虛啊。”

官員說:“虛的不光是身體啊。那晚我睡不著覺的時候,想起了我父親的話,粗茶淡飯最養人,蘿蔔白菜保平安。像黑夜中開了一扇天窗,讓我豁然開朗。從那時起,我明白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

回春連連點頭,說:“我也想起了我家大先生的話,小醫醫病,大醫醫人。看來,我這個大醫堂,還得開下去啊!”

官員說:“必須開,還有更多的人需要大醫!”

兩人爽朗地笑起來。

米豆卻是一臉迷茫。

補充糾錯